芝麻开花节节高,下一句嘛,最常听到的就是那句——一年更比一年强。
也有说“后浪推前浪”的,或者干脆就是图个吉利,说个“越来越好”,意思都差不多,都是那个向上的劲儿,那个奔头。就好像看着那芝麻秆儿,从底下第一个花苞开始,噗噗噗地往上开,一节更比一节高,那画面感,啧啧,甭提多形象了。
你见过芝麻秆儿吗?就那么直愣愣一根,不算粗壮,但特别有骨气似的立在那儿。花是白色或者淡紫色的,小小的,不起眼,可它不是一簇一簇地闹腾,也不是一下子全开了炫耀,它就那么一节一节地,安安静静地往上爬。底下开了,上面接着;这一朵谢了,更高处的那一朵又顶上来了。这过程,慢悠悠的,但特别笃定,特别有秩序。老辈人看在眼里,觉得这不就是过日子的好兆头嘛?所以啊,芝麻开花节节高,这话说出来,自带一种朴素的、向上的力量感。
小时候听大人念叨这句,多半是在过年,或者谁家孩子考上学了、找到好工作了,长辈拍着小辈的肩膀,乐呵呵地说:“好好干,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强!” 那时候听着,心里头暖烘烘的,觉得未来就像铺开了一条金光大道,只要往前走,就一定是上坡路,一定是越来越敞亮。这句歇后语,简直就是刻在咱们文化基因里的一种美好期盼。
可日子过起来,哪能真就那么顺溜,像那芝麻秆儿一样,不受风吹雨打,不受虫害,就一门心思往上长?人生在世,起起伏伏才是常态吧。有时候你觉得自个儿卯足了劲儿往前冲,结果呢?原地打转,甚至还可能倒退几步。那会儿再想起“芝麻开花节节高”,心里头就有点五味杂陈了。是这话不对?还是自个儿活得太窝囊?
后来琢磨琢磨,觉得可能不能这么死心眼儿地理解。芝麻开花节节高,它说的可能不光是结果,更是那个过程,那个趋势,那个向上的心气儿。哪怕今年遇到坎儿了,明年遇到沟了,但只要心里那股劲儿还在,还在想着往前走,还在努力往上够,那从长远看,不还是在“高”吗?摔了个跟头,爬起来,拍拍土,那也算“高”了一截,是经验值高了,是抗挫折能力强了。这么一想,好像就通顺多了。
一年更比一年强,这后半句,带着点儿时间的魔法。它不是说“一天更比一天强”,也不是“一月更比一月强”。用“年”做单位,就拉长了时间线,允许了中间的波动和调整。就像种地,今年收成不好,不代表明年就没指望了。只要地还在,人还在,总有翻盘的机会。这话说得,就透着一股子韧劲儿和耐心。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好像就喜欢这种绵长的、持续的、带着希望的劲头。
而且啊,这“节节高”也不光是指物质层面,什么票子啊,房子啊,车子啊。我觉得,它更可以指人的内在。比如,学问是不是一年比一年扎实了?看问题是不是一年比一年通透了?待人接物是不是一年比一年平和了?脾气是不是一年比一年收敛了?这些内在的“高”,可能比外在的那些玩意儿,更难得,也更实在。毕竟,外在的东西,潮起潮落的,说不准。可你自个儿修炼出来的东西,那是谁也拿不走的。
想想看,很多事情的发展,还真有点像芝麻开花。学门手艺不也这样?一开始笨手笨脚,慢慢熟练,再到后来能有点自己的想法,有点创新,不就是一层一层往上走嘛。带个徒弟,看着他从啥也不会,到能独当一面,那心里头的成就感,不就是看着芝麻开花节节高那份喜悦?甚至谈恋爱,处对象,从一开始的试探、磨合,到后来的默契、信任,感情的升温,不也像那花儿,一朵一朵往上开,越来越绚烂?
当然了,凡事都有个头。芝麻秆儿长到一定高度,也就到顶了,该结果结果,该成熟成熟。人生也是,总有高峰,也总有平台期,甚至走下坡路的时候。不可能永远“节节高”下去。但我觉得,这句歇后语,它强调的不是那个物理上的无限拔高,而是精神上的那股子气。只要心气儿不灭,哪怕到了七老八十,学个新东西,交个新朋友,看看新世界,那也是一种“高”,一种生命力的体现。
所以啊,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强。这话,听着是真提气。它就像是埋在土里的一颗种子,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但在你需要力量的时候,它就能从心底里冒出来,给你一点温暖,一点盼头。它告诉你,别急,慢慢来,往上走,总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哪怕过程曲折点,速度慢一点,但只要方向是对的,那股向上的生命力在,就挺好。
这句老话,传了这么多年,肯定有它的道理。它不是一句简单的祝福,更像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面对时间和挑战的态度。挺有意思的,值得时不时拿出来嚼一嚼,咂摸咂摸滋味。你说是不是?它提醒我们,要像芝麻一样,哪怕起点普通,也要铆足了劲儿,一节一节地,向上生长。至于最终能“高”到哪里,能不能真的一年更比一年强?嘿,尽力而为,其他的,就交给时间和那点运气吧。但心里头那点盼头,那股子不服输、往前拱的劲儿,总得有,那才是最重要的。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