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雾和烟的区别嘛,最根本的,我觉得就俩字儿:出身。
雾,它是个“自然之子”。你想想看,雾是怎么来的?说白了,它骨子里就是水。空气里头的水汽,够多了,温度再一降,或者遇到些凝结核什么的,哎,这些水汽就抱团了,变成了小小的水珠珠,或者更冷点,变成小小的冰晶晶,飘在半空,贴着地面,这就是雾了。它就是水的三种形态(气态、液态、固态)玩的一个小把戏,是大自然自己捣鼓出来的,跟烧东西没半毛钱关系。所以你看那清晨山谷里的雾,白茫茫一片,湿漉漉的,深吸一口气,感觉就是清冽的水汽味儿,顶多带点泥土或者青草的湿气。感觉就是…嗯…潮湿、朦胧,有时候还有点神秘。开车遇上大雾,那是真头疼,感觉整个世界都被柔光了,啥也看不清,心里直打鼓,但你知道,这玩意儿本身,它没毒,就是水。
烟呢?那可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烟是“火的后代”。它必须得有燃烧这个过程参与。不管是木头、煤炭、汽油,还是别的什么玩意儿,只要烧起来了,就会冒烟。烟里头是啥?那就复杂了去了。有没烧干净的固体小颗粒(比如碳黑),有液体的小油滴,还有各种乱七八糟的气体。所以烟的颜色也五花八门,黑的、灰的、白的、黄的都有,看烧的是啥,烧得充不充分。关键是,烟里头那些颗粒物和气体,很多时候,它不那么友好。呛人。那是烟。熏眼睛。那是烟。闻起来一股子焦糊味、化学味、或者别的什么怪味儿。那是烟。烟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有东西在消耗、在转化,甚至在毁灭。你想想森林大火的滚滚浓烟,工厂烟囱冒出的黑烟,汽车尾气管喷出的灰烟,还有家里炒菜油放多了,那也是一阵呛人的油烟。它们都带着明确的“燃烧”标签。
所以你看,一个主要是水(液态或固态小颗粒),一个主要是燃烧产生的复杂颗粒物和气体。一个是大自然的物理变化为主,一个是物质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物。这是它们俩最核心的不同。
当然了,生活里头吧,有时候这俩家伙也挺会迷惑人的。
比方说,冬天早上,你哈一口气,也能看见一小团“白气”,那其实更接近雾的原理,是你呼出的热气遇到冷空气,水汽凝结了。但你要是抽烟,吐出来的,那就是正儿八经的烟了,虽然也是白色的,但成分和味道,跟你哈气那是天壤之别。
还有,有时候两者会混在一起。比如雾天,空气不流通,工厂还在排烟,汽车还在跑,这些烟尘颗粒物就混在雾里散不出去,这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雾霾”。这时候就麻烦了,既有雾的湿冷朦胧,又有烟(以及其他污染物)的脏和呛。这时候你分不清眼前这团混沌,到底是雾多一点,还是“烟”(广义上的污染物)多一点,但你明确知道,这空气,吸进去肯定不舒服,对身体不好。所以你看,“霾”这个字,它下面带个“里”,好像把脏东西都包裹在里面了,它跟单纯的、水汽构成的雾,已经不是一回事了。霾的主要成分是悬浮的颗粒物,跟烟的成分更像,但它又常常借着雾的形成条件(比如湿度大、静稳天气)而变得更严重、更持久。所以很多人会把雾和霾搞混,或者雾和烟搞混,其实源头和性质差远了。
感受上,差别也特别大。
走在清晨的浓雾里,衣服会感觉潮潮的,头发上可能会挂上小水珠,空气凉丝丝的,很安静,声音都好像被雾吸收了,有种与世隔绝的宁静感(当然,也可能是看不清路的焦虑感)。整个世界像是被一块巨大的柔光布罩住了。
但要是置身于烟雾中呢?比如,不幸遇到火灾现场附近,或者离一个排放废气的烟囱很近。那感觉完全不同。首先是气味,一股脑儿地钻进鼻子,非常刺激,让你本能地想捂住口鼻,想逃离。眼睛也可能被熏得流泪。空气感觉是“脏”的,吸进去肺里都不舒服,甚至会咳嗽。如果是浓烟,那更是伸手不见五指,而且带着灼热感和危险信号。烟带来的,更多是警示、不适,甚至是恐惧。
当然,也有“好闻”的烟,比如乡下冬天烧柴火取暖,烟囱里飘出的那缕缕青烟,带着木材燃烧的特殊香气,会让人想起温暖的炉火和家的味道。还有寺庙里烧香的烟,缭绕上升,似乎也带着某种虔诚和安宁。但即便是这些相对“好”的烟,它的本质,依然是燃烧的产物,吸多了,对呼吸道还是没好处。
所以,雾和烟,一个是自然的、湿润的、相对平和的“水之纱”,一个是燃烧的、干燥的(或者油腻的)、成分复杂的“火之息”。
下次再看到白茫茫的一片,先别急着下定论。
用鼻子闻一闻:是清新的水汽味,还是有怪味、焦糊味?
用皮肤感受一下:是湿漉漉的凉意,还是干燥、或者带着热度的刺激?
再想想它是怎么来的:是天气变化自然形成的,还是有火源、有燃烧过程?
这么一琢磨,雾和烟,其实挺好分的。它们就像两个性格迥异的家伙,虽然偶尔会穿着相似的外套(都是弥漫在空气中),但只要你稍微靠近一点,用心感受一下,就能立刻分辨出谁是谁。一个是大自然的呼吸,带着水汽的朦胧诗意;一个是火焰的印记,刻着燃烧的故事,有好有坏,复杂得多。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