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轮扣式脚手架规范

说到轮扣式脚手架规范,这玩意儿现在工地上用得是真多,图啥?快,是真快。一插一扣,比以前那些扣件式省事儿多了,工人师傅搭起来也顺手。但就是因为快,有时候反而容易让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安全!规范?那绝对不是写在纸上看看就完事的,那是用血和汗换来的教训,是现场作业的保命符。

你别看它结构简单,好像就是立杆、横杆、斜拉杆加个轮盘插销那么点事儿。门道多着呢。首先,材质,这是根基。规范里对钢管的材质、壁厚、屈服强度、抗拉强度都有明确要求,一般都是Q235或者Q345钢。有些小厂子为了省成本,用料上打折扣,壁厚不够,或者干脆用回收的、锈蚀严重的钢管翻新一下,看着光鲜,实际承载力差远了。这种架子搭起来,心里能踏实吗?风一吹,或者上面堆料稍微多一点,指不定就出幺蛾子。还有那个表面处理,热镀锌是标配,防锈蚀能力强,能多用几年。冷镀锌或者只刷漆的,用不了多久就锈迹斑斑,不仅难看,更影响强度。所以进场材料验收,第一关就得把好,拿卡尺量量壁厚,看看镀锌层质量,有怀疑的该抽检就得抽检,不能含糊。

然后是构配件的尺寸和精度。这轮扣式脚手架,核心就在那个“轮盘”和“插销”的连接。轮盘上的孔位精度,插销的直径和锁紧程度,都直接关系到整个架体的稳定性和承载力。规范里对这些都有公差要求。你想想,要是轮盘孔大了,插销插进去晃晃荡荡,那整个架子能不晃吗?横杆两端的插头焊得歪歪扭扭,插不到位,或者强行敲进去导致变形,这都是隐患。立杆的垂直度,横杆的水平度,搭设的时候必须用仪器或者线坠、水平尺严格控制。差一点点,在高空累积起来,那变形就大了去了。

说到搭设,这更是重中之重。地基处理!地基处理!地基处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很多事故,根子就出在地基上。地面不平整,没夯实,垫板用得不对,或者干脆就没用垫板,直接杵在软泥上。雨水一泡,或者受力一压,发生不均匀沉降,整个架子就歪了、斜了,甚至塌了。所以,规范要求地基必须平整、坚实,排水要通畅,根据地耐力情况设置垫板或者直接做混凝土基础。立杆的间距、横杆的步距,都得按照设计方案来,不能想当然地放大。特别是转角处、开口处,必须按规定增设斜撑或者加强杆件,形成稳定的几何结构。那个剪刀撑或者之字形斜撑,看着好像多余,其实是保证架体整体刚度的关键,绝对不能少,也不能随意改变设置角度和范围。连墙件,那是把架子和主体结构连在一起的“救命索”,间距、做法、连接方式,都得严格遵守规范,确保拉得住、撑得牢。

承载力,这是轮扣式脚手架规范里的核心考量。它不是让你随便堆东西的平台。施工荷载是多少,材料堆放不能超过多少,规范里写得清清楚楚。你不能看它搭得挺高挺大,就觉得结实,把砖头、砂浆、钢筋一股脑全堆上去。超载,是脚手架垮塌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搭设方案里会明确最大允许荷载,现场必须有标识,并且要有人负责监督,严禁超载。特别是平台作业层,人员和物料的集中会产生很大的局部荷载,设计和搭设时就要特别考虑。

安全防护措施更是不能打折扣。作业层的脚手板必须铺满、铺稳,不能有探头板。外侧必须设置两道防护栏杆和一道挡脚板,高度和强度都要符合规范要求。上下通道,是设置爬梯还是搭设专门的斜道,也得看规范和现场实际情况。安全网,那是防止高空坠物和人员坠落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按规定张挂严密。这些细节,看着不起眼,关键时刻都是能救命的。

还有就是验收和检查。架子搭好不是就完事了。必须由专业人员按照规范进行严格验收,合格后才能挂牌使用。使用过程中,还得定期检查,特别是大风、大雨、大雪之后,或者长时间停用再启用前,都要进行全面检查。检查什么?看看地基有没有沉降,杆件有没有变形、锈蚀,连接点是不是还那么紧固,安全防护措施有没有缺失或者损坏。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整改合格了才能继续用。这检查,不能走过场,得是实打实的“瞅瞅、摸摸、敲敲”,把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最后说拆除。搭设要按规范,拆除同样有规矩。必须由上至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拆下来的构配件,不能往下乱扔,得用吊绳或者专用通道运下去。拆除区域要设置警戒线和标识,派专人监护,防止非作业人员进入。拆的时候也要注意自身的安全防护,系好安全带。

总而言之,轮扣式脚手架规范这东西,不是理论,是实践,是经验,是底线。它关系到每一个在架子上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关系到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快,是它的优点,但绝不能因为快就牺牲了安全质量。每一个环节,从材料进场到搭设过程,再到使用维护和最终拆除,都必须把规范二字刻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这不仅仅是对工程负责,更是对生命负责。那种“差不多就行”、“以前都这么干”的想法,在轮扣式脚手架这里,尤其要不得。毕竟,安全这根弦,松不得啊!一旦出了事,再快的速度也弥补不了那沉重的代价。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轮扣式脚手架规范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