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本家人,就是跟你一个姓,往上数能数到一个老祖宗的那些人。主要是指父系这边的亲戚,一个家族,一个宗族的人。这词儿,听着就透着一股子亲近劲儿,但也可能,嗯,夹着点儿复杂滋味。
我小时候在乡下长大,那会儿对本家人的体会可深了。一个村子,差不多一半以上都姓一个姓,李家村、王家庄的,那都是实打实的。村口那棵老槐树下,夏天傍晚,一群老爷们儿摇着蒲扇,讲的可能就是谁家孩子出息了,谁家又添丁了,都是本家人的这点事儿。谁家盖房子,不用请工队的,喊一声,本家人壮劳力呼啦啦就来一群,扛木头的扛木头,砌墙的砌墙,管顿饭,递根烟,那股子热火朝天的劲儿,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暖和。
本家人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血缘上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羁绊。你想啊,在过去那种社会环境里,个体力量太弱小了,抱团取暖是必须的。本家人,就是你最基本、最稳固的依靠。遇到外人欺负了,本家人会替你出头;家里遭了难,本家人会伸出援手。这种原始的互助模式,是刻在骨子里的。逢年过节,那更是本家人的大舞台。乌泱泱一片人,从天南海北赶回来,就为了祠堂里那几炷香,为了那顿团圆饭。祭祖的时候,长辈们会把族谱拿出来,一辈一辈地念叨,告诉你,你的根在哪里,你从哪里来。那种庄重感,那种归属感,是现代都市里很难体会到的。你说是不是挺神奇?明明几百年没见过面的人,就因为一个共同的姓氏,一个遥远的祖先,就能在某个时刻产生奇妙的联结。
当然了,凡事都有两面性。本家人的凝聚力强,有时候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特别讲究辈分。我记得小时候,见到比我爸辈分还大的族中长辈,哪怕年纪比我小,我也得毕恭毕敬地喊“叔”或者“爷”,这规矩不能乱。乱了,就是对整个家族秩序的挑战。还有,宗族势力一大,有时候也容易抱团排外,甚至干涉个人自由,比如婚姻啊,职业选择啊,长辈们总想给你“指点迷津”。你要是特立独行一点,没准儿就成了本家人饭桌上的“反面教材”。这种压力,有时候也挺让人喘不过气的。尤其是,当所谓的“家族荣誉”和个人意愿发生冲突时,那滋味,啧啧。
现在呢?呵呵。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性大大增强,本家人这个概念,在很多年轻人心里,可能已经有些模糊了。住进了高楼大厦,邻居是谁都搞不清楚,更别提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了。很多人,可能连自己往上数三代的祖宗叫啥都不知道了。家族的观念淡了,人情味儿淡了,个体倒是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自由。这不能简单地说好或者不好,时代变了嘛。
但我总觉得,本家人这个词背后承载的某些东西,还是有它存在的价值。它提醒我们,人不是孤立存在的。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那种守望相助的传统,在关键时刻,依然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你看现在很多地方搞的那个“寻根问祖”的活动,那么多人不远万里地回去,不就是想找回那份与生俱来的连接感嘛。哪怕只是在族谱上找到自己的名字,看到自己是这个庞大生命之树上的一片叶子,心里也会踏实许多。
我有个朋友,在大城市打拼,前几年他爸生了重病,手术费差一大截。他正愁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老家那些本家人,平时联系也不算特别多的,听说了这事儿,你一千我八百地就凑过来了。虽然可能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那份心意,让他一个大男人当场就哭了。他说,那时候才真正体会到,“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本家人,关键时刻是真能指望上的。
所以,本家人是什么意思?它是一张无形的网,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一份暖洋洋的慰藉。它可能意味着一些束缚,但也可能给予你最坚实的支撑。在现代社会,它可能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约束力,但它所代表的那种基于血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恐怕永远也不会彻底消失。毕竟,谁不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自己的根在哪里呢?
有时候我在想,也许我们不必完全复制过去的宗族模式,但那种本家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扶持的精神内核,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传承下去?比如,多一些真诚的沟通,少一些不必要的干涉;多一些实际的帮助,少一些道德的绑架。让本家人这个称呼,更多地与温暖、支持、理解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压力和负担。这可能,才是这个古老词汇在现代社会应有的生命力吧。毕竟,人嘛,总需要点儿念想,需要点儿归宿感,不是吗?这感觉,挺微妙的。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