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拟人句的三个要点

说起来,这拟人句啊,从来就不是什么雕虫小技,更不是那些个中学作文里老师随口点一句“嗯,这里可以拟人”就能写出来的。它骨子里透着一股子 “灵气”,一种对世间万物的洞察与体恤。真要写好它,我琢磨着,有三点,真真是避不开的,得扎扎实实地去想,去体会。

第一,也是顶重要的,就是 “观察入微,捕捉神韵”。你得真去看,用眼睛,用心,去盯住那个你想要“拟人”的对象。别光是扫一眼,知道它是个“东西”就完事儿了。比如,你想写风。风,是流动的空气,这谁不知道?但它怎么流动的?是像个顽皮的孩子,一下窜过林梢,把树叶搅得沙沙响,然后又偷偷溜走,只留下一片寂静?还是像个疲惫的老人,拖着沉重的步履,一步一步地叹息着穿过荒野,把枯草压得低头不语?

我记得有次,坐在窗边,看雨。那雨点儿,噼里啪啦地打在玻璃上,一开始是急促的,像千军万马在奔腾,又像无数小鼓手,争先恐后地敲着它们透明的鼓面。渐渐地,节奏缓下来了,稀稀拉拉几滴,不紧不慢,仿佛那些鼓手累了,随意地敲几下,又像小猫爪子轻轻挠着窗户,带着点儿试探,带着点儿慵懒。这就是观察。你得把对象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去揣摩它的脾气、它的状态、它的 “内心戏”。不是去描述它的物理属性,而是去感受它的 “情绪”“行为”。光是“风吹着树叶”这算什么?太平淡了,像白开水。可要是“风的手指轻轻梳理着树叶的头发”,画面感立刻就出来了,树叶仿佛有了生命,风也就不再是无形无质的东西了。这种观察,得深入到细节里,捕捉那些一闪而过的、不经意的“神韵”。

接着第二点,是 “情感投射,赋予灵魂”。光会看还不够,得有情。你得把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喜怒哀乐,是温柔还是暴烈,统统灌注到你所描摹的那个“物”身上。拟人拟人,不只是形态上的像人,更是 情感上的共鸣。我看到一朵花,它孤零零地开在墙角。如果我只是客观地写“一朵花在墙角开放”,那它就是一朵花。可如果我的心里,此刻正有些许的落寞,有些许的坚持,我或许就会写:“那朵倔强的花,不甘寂寞地探出头来,用它娇弱的身躯,对抗着水泥墙的冰冷。”你看,这里就有了 “倔强”,有了 “不甘寂寞”,有了 “对抗”。这些都是人类的情感和意志。它不仅仅是“开着”,它是在“努力地活着”,甚至是在“呐喊”。

这就像你对着一块石头说话,你赋予它生命,它才能回应你。我的一个老朋友,他总说,写东西,要是没有自己的心血和情感在里面,那就像是把一堆漂亮的词儿胡乱堆砌,看着光鲜,实则冰冷。拟人句就是这样,它是连接“物”与“人”的桥梁,而这座桥,是用情感浇筑的。当那份情感真挚而强烈时,即便是最寻常的桌椅板凳,也能在你的笔下,活灵活现,带着喜怒哀乐,甚至有着让人心疼的故事。那份 “真诚”,是任何技巧都无法替代的。别以为堆砌几个形容词就能蒙混过关,读者的心是明镜儿似的,是真情实感,还是故作姿态,一眼就能看穿。

最后一点,也是最考验功力的,那就是 “克制与出人意料”。好拟人句,绝不是把什么都拟人化,把人能做的事情,一股脑儿地安到物体身上。那样只会显得矫揉造作,甚至有些滑稽。好的拟人,往往是 点睛之笔,是恰到好处的那一下。它像个幽默感十足的智者,抛出一个出人意料的比喻,却又让你觉得,哇,这比喻,妙啊!

就说那个“太阳公公”吧,从小听到大,亲切是亲切,但用多了,是不是就少了点儿新意?你能不能换个角度?“午后的阳光,懒洋洋地打着哈欠,斜靠在窗台上,把我的旧书染上一层金色的倦意。”你看,这里“打哈欠”、“斜靠”、“倦意”,都是拟人,但用得不突兀,反而营造出一种慵懒、温暖的氛围,让读者的感受更立体。这中间有个 “度”,掌握好了,是画龙点睛,掌握不好,就是画蛇添足。

再者,是 “出人意料”。别老是想当然地去拟人。比如,风总是“温柔的”,雨总是“哭泣的”,这太俗套了。能不能让风“愤怒地咆哮”,让雨“张牙舞爪地撕扯着屋顶”?甚至,“时钟的秒针,像个焦躁不安的小孩,哒哒哒地催促着我该动身了。” 谁会把秒针比作小孩?但这么一比,那份时间流逝的紧迫感,瞬间就有了生命,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跳动。这种出人意料,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基于前面两点的深厚积累,找到那个 最精准、最富有表现力 的角度,让读者眼前一亮,心头一颤。它需要你打破常规思维,挑战固有的认知,去发现事物更深层次的 “人性”

说到底,拟人句这事儿,不是一个简单的修辞手法,它更像是一种 人生哲学,一种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你愿意用心去感受,去发现,去赋予,那你的笔下,万物皆有灵。那些看似死寂的物件,也会在你真诚而富有想象力的目光下,活过来,向你讲述它们的故事,与你共享它们的喜怒哀乐。写出这样的文字,才是真的,有意思。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拟人句的三个要点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