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宾格的英语

说起英语的宾格,嘿,这玩意儿…一开始真能把人绕晕。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母语里压根没这套变形系统的中国人来说,什么主格宾格,听着就像天书,感觉脑袋都要炸了。中文里,“我”打“他”,“他”打“我”,这个“我”和“他”长得一模一样,谁打谁,看位置就清楚了。可英语不行,它非要在这些代词身上搞点小动作。

最明显的就是人称代词了。这绝对是宾格现象的重灾区,也是我们学习时最先碰到的硬骨头。你看,“我爱你”,是 I love you。这个 I 就是主格,站在前面发号施令的那个,是动作的发起者。但要是换成“你爱我”,就得说 You love me。瞧见没?“我”就变成了 宾格 me,成了被爱的那个,动作的承受者,位置变了,形态也得跟着变。这种变形,简直是英语给咱们下的第一个马威。

不光是“我” (I 变成 me),其他的人称代词也一样要被折腾:
* “他” (he) 变成 him (He loves her. / She loves him.)
* “她” (she) 变成 her (She loves him. / He loves her.)
* “我们” (we) 变成 us (We love them. / They love us.)
* “他们/她们/它们” (they) 变成 them (They love us. / We love them.)
* 比较特殊的是 youit,这两个家伙主格宾格长得一样,算是省心了。但你得知道,虽然长得一样,它们在句子里的身份可是不同的。You see me. (主格 You) / I see you. (宾格 you)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该用宾格呢?死抠语法规则有时反而把自己绕进去。我个人的体会是,抓住两个关键点,基本就能搞定大部分情况。

第一个关键点,也是最核心的,就是看这个代词是不是做了及物动词 (Transitive Verb) 的直接宾语。啥叫及物动词?简单理解,就是那些需要带个“受害者”才能把话说完整的动词。比如 love (爱), hit (打), see (看见), eat (吃), help (帮助)……这些动作总得有个承受对象吧?爱谁?打谁?看见谁?吃什么?帮助谁?这个“谁”或“什么”,如果是个人称代词,就得乖乖用宾格形式。

  • Give me the book. (把书给我。“给”的对象是“我”,用 me)
  • I saw him yesterday. (我昨天看见他了。“看见”的对象是“他”,用 him)
  • Can you help us? (你能帮帮我们吗?“帮助”的对象是“我们”,用 us)

想想看,这些动作都像一个箭头,射向那个宾格代词。宾格代词就是那个靶子,默默承受着动作的“洗礼”。

第二个关键点,是看这个代词是不是跟在介词 (Preposition) 后面。介词是啥?就是那些表示方位、时间、方式、原因等等的小词儿,比如 to, for, with, about, on, under, behind, beside……这些词后面如果跟的是人称代词,那也得用宾格介词后面跟的成分,术语叫介词宾语,听名字就知道,也是宾格的地盘。

  • Talk to her. (跟她谈谈。“to”后面,用 her)
  • This gift is for them. (这份礼物是给他们的。“for”后面,用 them)
  • Come with me. (跟我来。“with”后面,用 me)
  • What do you know about him? (关于他,你知道些什么?“about”后面,用 him)

介词就像个小小的“粘合剂”,把它后面的人称代词也变成了宾格状态,好像在说:“嘿,到我这儿了,你也得变成接受形态!”

所以你看,判断用主格还是宾格,核心就是看这个代词在句子里扮演的角色。是动作的发起者(主语)?还是动作的承受者(宾语)?或者是跟在介词后面做小跟班(介词宾语)?搞清楚身份,形式自然就对了。

当然了,语言这东西,总有些让人头疼的灰色地带和例外。比如那个著名的 “It is I” 和 “It is me” 的争论,简直是世纪难题。按照最严格的语法,be 动词后面应该跟主格(因为 be 是系动词,后面跟的是表语,用来描述主语),所以 “It is I” 才算“正统”。但现实是,口语里,尤其是在非正式场合,”It’s me” 简直不要太普遍!甚至可以说,你说 “It is I” 反而显得有点……嗯……装?或者说太书面化了。我个人觉得,除非是特别正式的写作或者考试,日常交流用 “It’s me” 完全没问题,更自然。语言是活的嘛,约定俗成也很重要。

还有那个 whowhom 的纠结。Who主格Whom宾格。理论上,当这个疑问词在从句里做宾语或者介词宾语时,应该用 whom
* Whom did you see? (你看见谁了?这里 whomsee 的宾语)
* To whom should I give the book? (我该把书给谁?这里 whom 是介词 to 的宾语)

但是!现实又来了!尤其是在口语中,用 whom 的人越来越少,大家更倾向于用 who 来代替。上面两句,日常对话里更可能听到的是:
* Who did you see?
* Who should I give the book to? (把介词挪到后面去了)

所以,whom 感觉越来越像个濒危物种,虽然语法书上还坚守着阵地,但在实际应用中,它的地盘正在被 who 不断蚕食。当然,如果你能准确使用 whom,会显得你英语功底很扎实,特别是在写作中。但如果没把握,用 who 通常也不会造成交流障碍。

说到底,掌握宾格,与其说是死记硬背规则,不如说是培养一种语感。当你接触的英语足够多,看得多了,听得多了,那些 me, him, her, us, them 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在需要它们出现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蹦出来了。你会“感觉”到,“I love she”听起来就是不对劲,“She gave I a book”也特别别扭。这种“别扭”感,就是语感在起作用。

刚开始学的时候,被宾格这点破事儿搞得晕头转向,太正常了。别灰心,也别怕犯错。多看例句,多模仿,多开口说。试着去“感受”主格那种“我说了算”的气场,和宾格那种“冲我来”的姿态。慢慢地,不用刻意去想语法规则,你也能脱口而出正确的形式。毕竟,语言最终是用来交流的,那种流淌在句子中的自然感觉,比任何一条冰冷的规则都更重要。英语的宾格,说白了,就是给句子里的不同角色贴个小标签,让信息传递更清晰。一旦你习惯了这套标签系统,它就不再是障碍,反而成了你精准表达的工具。继续加油吧,和宾格死磕到底,总有一天你会和它握手言和,甚至觉得它还挺有意思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宾格的英语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