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机调试阶段生产的产品,这入库账务处理嘛,咱们得掰扯清楚。简单说,核心原则是:看这机器、这生产线,它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了没有。
没达到之前,也就是还在吭哧吭哧调试、产品质量还不稳定、效率也没谱的时候,发生的各种生产成本——料、工、费,一股脑儿,通常是不能直接进存货(Inventory)的。为啥?因为它还不是正儿八经的“生产”,更像是为了让固定资产达到能干活状态的一种投入。所以啊,这些成本,包括试制产品的成本,一般都要资本化(Capitalize),记到在建工程(Construction in Progress)或者直接增加相关固定资产(Fixed Asset)的原值里头去。你想啊,这调试不就是为了让这台新买的机器或者新搭的线能跑起来嘛?这期间的投入,本质上是让这个资产达到能用状态的必要支出。
那么,这些试机搞出来的产品,它们算啥?它们不是咱们正常要卖的库存商品。它们更像是“副产品”,是调试过程中的一个结果。
关键来了:这些试机产品,如果能卖掉呢?
-
卖掉了,收到钱了:这笔销售收入(Sales Revenue),一般不确认成主营业务收入。它更合理的处理是,冲减(Offset)那个正在资本化的固定资产成本或者在建工程成本。你想,这等于你调试过程中,还回收了一部分成本,那当然要从总投入里扣掉嘛。
- 账务分录大概是这样(借贷方向看具体情况,这里是思路):
- 借:银行存款 / 应收账款
- 贷:在建工程 / 固定资产
- 账务分录大概是这样(借贷方向看具体情况,这里是思路):
-
卖不掉,是废品:如果这些试机产品质量太差,只能当废品(Scrap)处理,那也一样。处理废品收回来的那点儿钱(如果有的话),也应该拿去冲减相关的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成本。要是连废品价值都没有,直接报废了,那这部分成本就默默地包含在总的资本化成本里了,没啥特别的,就是投入打了水漂,但这个水漂也是为了资产能用付出的代价。
-
自己留着用:比如,拿去给质检部门做破坏性测试了,或者留作样品了。这种情况,这些产品的成本,也就跟着大部队,一起资本化计入资产成本了。它没有产生外部收入,也没有额外的处置,就让它安静地成为资产价值的一部分吧。
那么,什么时候才算是“调试结束”,可以开始正常记库存商品了呢?
这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是个关键节点,也是实务中比较头疼的地方。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精确时间点。通常要综合判断:
- 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是不是稳定了? 能不能持续达到设计要求或者销售标准了?别今天合格,明天一堆次品。
- 生产效率是不是差不多了? 能不能达到设计产能的七七八八了?或者说,生产成本是不是降到一个相对合理的、可持续的水平了?
- 是不是能连续、稳定地运行了? 不再需要频繁地停机、调试、改参数了?
一旦你判断,嘿,这机器(产线)行了,能正经干活了!OK,从这个时间点开始,再发生的生产成本,就要按照正常的成本核算方法,该进生产成本(Production Cost)科目,最后完工了,结转到库存商品(Finished Goods)里去。这之后生产出来的产品,卖掉了,那就是正儿八经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了。
总结一下,试机调试阶段的产品入库,其实是个伪命题。 严格来说,它们通常不作为“库存商品”入库并按正常存货管理。它们的成本,连同调试期间的其他耗费,是奔着固定资产成本去的。只有当这些试机产品能卖钱或者有回收价值时,其变现价值才用来冲减资产的建造成本。分水岭,就是那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时点。之前的成本资本化,之后的成本费用化(通过销售成本)。
实操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坑:
- 界限模糊: 那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时间点,有时候确实不好把握。管理层、生产部门、财务部门得一起商量着来,最好有明确的内部标准和记录,比如试运行报告、验收报告啥的,别拍脑袋决定。不然审计一来,问你凭啥这个点开始算正常生产,你得有依据。
- 成本归集要准确: 调试期间的料、工、费,得单独拎出来,准确地归集到对应的在建工程或固定资产项目上。别跟正常生产的成本混一块儿了,那后面就乱套了。这需要成本核算体系比较给力,或者前期就做好项目区分。
- 税务处理可能不同: 会计上这么处理,税法上是不是完全认同,尤其是资本化的范围和金额,有时候会有差异。比如,有的试运行产品的销售,税务上可能要求视同销售处理。这点要特别留意,咨询下税务顾问或者仔细研究下税法规定。别会计账做对了,税务申报出问题。
- 研发活动的交叉: 有些试机调试,可能本身就是研发活动(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一部分。那这期间的支出,是按研发支出处理(看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不符合就费用化进管理费用),还是按固定资产建造处理,规则又不完全一样。这就更复杂了,得看试制的根本目的是啥,是为了验证新技术、新工艺(偏研发),还是单纯为了让新设备跑顺(偏建造)。
所以你看,这事儿吧,说简单也简单,就是个成本去向问题;说复杂也真能搞出不少花样来。关键是抓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这个牛鼻子,把前后的成本划分清楚,把试制产品的去向和价值处理明白。账务处理本身不难,难的是前期的判断、界定和过程中的准确记录。做账嘛,不能只埋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理解业务实质才是王道。别到时候一堆“试验品”堆在仓库,成本挂在哪儿都说不清,那就麻烦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