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问题啊,简直是老生常谈,但又是每个老师、每个家长心头那块沉甸甸的石头。咋办?首先,你得搞清楚,这孩子为啥走神儿? 是一刀切地批评“态度不端正”?那多半是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把孩子推得更远。得像个侦探似的,找根源。是听不懂?老师讲得太快太深,或者基础没打好,像听天书,那谁坐得住?还是觉得无聊?讲的内容引不起他的兴趣,或者老师讲课的方式比较单一、枯燥,缺少互动,那分心简直是必然。再或者,是不是有心事?跟同学闹别扭了?家里出啥事了?暗恋哪个小姑娘小小子了?青春期嘛,心思活络得很,这些都可能让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变得格外漫长。还有生理原因,比如睡眠不足,晚上熬夜刷手机、打游戏,第二天能有精神才怪!或者身体不舒服?甚至,有没有可能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这类需要专业帮助的情况?所以,第一步,观察,沟通,理解,千万别上来就劈头盖脸一顿骂。
搞清楚了大概的原因,接下来才能“对症下药”。这事儿,不是单靠老师或者单靠家长就能成的,得几方面使劲儿。
老师这边儿,能做的事儿其实不少。
- 教学方法得活泛起来。都是照本宣科,念PPT,那别说孩子了,大人都得睡着。能不能多搞点课堂互动?提问、小组讨论、做个小实验、讲点跟课本内容相关的有趣故事、用点多媒体手段?让课堂动起来,孩子参与进来了,注意力自然就容易被抓住。有时候,同样的内容,换个角度、换种方式讲,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比如讲历史,别光讲年份事件,讲讲那时候的人怎么生活,有什么八卦趣闻,孩子可能眼睛都亮了。
- 关注个体差异。一个班几十个孩子,接受能力肯定不一样。对那些明显跟不上的,能不能稍微放慢点语速,或者课后稍微点拨一下?对那些“吃不饱”的学霸,能不能留点思考题,让他们也有事可做?因材施教,难,但努力去做,总比一锅煮强。
-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要是让孩子觉得亲切、信任,孩子可能就愿意为了“不让喜欢的老师失望”而多努力一点。有时候,课间聊聊天,关心一下孩子的状态,效果可能比课堂上声色俱厉好得多。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你最近进步了”,可能就是孩子坚持下去的动力。
家长这边儿,责任更大,也更需要耐心和智慧。
- 营造一个安静、规律的家庭学习环境。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里人别开着电视吵吵闹闹,或者在旁边不停地刷手机。给他一个固定的书桌,尽量排除干扰。规律作息太重要了!初中生,身体还在发育,保证充足睡眠是基础中的基础。晚上到点就催他上床,手机该没收就得狠下心没收。别觉得这是小事,精力跟不上,上课就是个“迷糊蛋”。
- 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沟通!沟通!沟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但不是审问式的“今天上课听讲了没?”“考试考了多少分?”,而是真正关心他开不开心,有什么烦恼。理解他的压力,青春期的迷茫和躁动。有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有人懂他,他就没那么焦虑,上课也更能静下心来。别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刺激他,那只会适得其反。
-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没错。看看孩子对什么感兴趣,能不能把学习和兴趣结合起来?比如喜欢历史,可以带他去博物馆;喜欢科学,可以一起做点小实验。学习习惯的养成也非一日之功。比如回家先写作业再玩,写作业时集中精力,中间可以有短暂休息。帮他制定简单的计划,完成时给点小奖励(不一定是物质的)。
- 合理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别把时间都排满了补习班,孩子也需要放松和玩耍。运动、阅读、发展点爱好,这些都能帮助孩子调节情绪,也能促进大脑发育,对提高注意力有好处。
- 管理好电子产品的使用。手机、平板、电脑,这些东西对注意力的杀伤力太大了。完全禁止不现实,但必须立规矩。比如规定每天的使用时长、使用时间段,写作业期间手机不能放在身边。这需要家长坚定立场,并且自己也要做好榜样。
孩子自己这边儿,也不能完全被动。
- 得让他意识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和后果。可以跟他聊聊,上课走神会错过哪些重要知识点,对考试、对未来的影响。让他自己产生一点改变的意愿。
- 教他一些简单的方法。比如,课前预习,大概知道老师要讲什么,上课就不会完全陌生;上课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积极思考,尝试回答问题;记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动手动脑也能帮助集中精神;如果实在走神了,有意识地把自己拉回来,掐自己一下,或者深呼吸几次;选择合适的座位,比如前排中间,受到的干扰可能少一些。
- 找到自己的目标和动力。哪怕是很小的目标,比如“这节课我要听懂这个知识点”,“这次小测验我要进步几名”。有目标,才更有主动性。
最后,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家校合作。老师和家长要保持沟通,信息互通有无。老师在学校观察到的情况,家长在家的表现,互相反馈,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共同想办法。别互相推诿责任,都觉得是对方的问题。孩子是夹在中间最难受的。
说到底,初中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个复杂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指望一两招就药到病除,那不现实。它需要老师的用心,家长的耐心,孩子的努力,可能还需要时间的沉淀。有时候,孩子可能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去适应青春期的变化,去找到学习的节奏。咱们做大人、做老师的,多点理解,少点指责;多点引导,少点强迫;多点鼓励,少点打击。
想想我们自己上学那会儿,难道就没开过小差?谁还没在课堂上神游过四海八荒?理解万岁吧。重要的是,看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持续地、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别太焦虑,也别轻易放弃。孩子的可塑性强着呢,给点阳光,他可能就灿烂了。这事儿,急不得,但也不能不管,得用心,得坚持。找到那个适合你家孩子、你班学生的“频道”,慢慢调,总能找到信号的。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