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

要说这第一个吃螃蟹,按照药物的自然属性来给中草药分门别类的本草著作,那答案其实挺明确的——就是它,《神农本草经》

这书,可真不是一般的分量。虽然咱们现在看到的版本,都不是所谓“神农氏”亲手写的原版了——那玩意儿,估计早就湮没在历史长河里了,甚至神农尝百草本身就是个带着神话色彩的传说。但流传下来的这个《神农本草经》(一般认为是东汉时期的人整理前人经验汇编而成的),它那个分类思想,简直是给后来的本草学立了个标杆,定了调子。

在它之前,你想想,关于草药的知识,那得多零散?可能就是张三知道这草治肚子疼,李四晓得那根能止血,口耳相传,顶多有些简单的记录,但系统性?谈不上。怎么给这些花花草草、矿物、甚至动物制品排个队,分个类?估计头疼得很。

《神农本草经》厉害就厉害在,它没按什么“找到的地方”分类,也没单纯看“长什么样”,而是石破天惊地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标准——根据药物的功效和毒性,也就是它们的自然属性,分成了上品、中品、下品三类。

这“三品分类法”,简直是那个时代的一大创举,充满了朴素的智慧。

  • 上品,书里说了,“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啥意思?就是那些宝贝,主要用来养生、延年益寿的,像人参、甘草、大枣、枸杞子这些,没啥毒副作用,可以当“补品”长期吃,让你活得更滋润,更贴合“天道”自然。这不就是抓住了它们“滋养”、“无害”的自然属性吗?

  • 中品呢,“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或有毒,斟酌其宜。” 这类药,主要是用来调养身体、预防或治疗某些小毛病的,有点像现在的“保健品”加“轻量级药品”结合体。它们有些没毒,有些有点小毒,用的时候得掂量掂量,不能瞎吃,要“斟酌”。比如当归、麻黄、芍药这些。这强调的就是它们的“调理”和“需谨慎使用”的自然属性

  • 下品,就厉害了,“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这些药是干嘛的?是用来攻克疾病的,是“武器”。它们大多有比较明显的毒性或者副作用,是用来“以毒攻毒”或者猛烈纠偏的,绝对不能当饭吃,病好了就得停。比如巴豆、附子、大黄这类猛药。这抓住的就是它们“祛邪”、“有毒”、“应急”的自然属性

你看,这上品、中品、下品,划分的依据,核心不就是药物本身的性质吗?是温和还是峻猛?是滋补还是攻伐?是有毒还是无毒?这跟它长在哪儿、什么颜色比起来,显然更接近药物内在的、本质的东西。这难道不是最早对药物‘天性’的洞察和归纳吗?

这种分类方法,影响有多大?简直了。它不仅仅是方便查阅,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对药物作用规律的早期认识,一种基于自然属性的哲学思考。它告诉医生和用药的人:药不是随便吃的,不同的药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像温和的朋友(上品),有的像需要保持距离的伙伴(中品),有的则是必须小心使用的“兵器”(下品)。这种思想,贯穿了整个中医用药史。后来的什么《名医别录》、《唐本草》,一直到李时珍那部集大成的《本草纲目》,虽然分类体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细(比如《本草纲目》用了“纲目”体系,按自然属性、形态、生态等综合分类),但《神农本草经》这个基于药物自然属性(特别是功效与毒性)进行分类的首创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它是源头活水啊。

想想那个年代,没有现代化学分析,没有精密仪器,古人就是靠着“尝百草”的精神,靠着一代代人的观察、体验、记录和总结,硬生生地从纷繁复杂的大自然里,梳理出了这样一套朴素而有效的药物分类体系。这里面蕴含的实践精神和智慧,让人不得不佩服。《神农本草经》虽然文字不多(收录药物365种,象征一年天数,也很有意思),但每一个字后面,可能都凝聚着无数次尝试,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所以,当我们谈论那个“首创”,那个第一次用药物自然属性这个维度去给本草世界建立秩序的著作,《神农本草经》这个名字,就重重地摆在那里。它就像混沌之中劈开的一道光,虽然简单,却照亮了后世本草学发展的方向。它不仅仅是一本药书,更是我们理解古人如何观察世界、如何与自然打交道的一把钥匙。那种基于自然属性的分类思想,直到今天,在中医药领域,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每次想到这,都觉得古人的那份洞察力,真是了不起。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