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计量时一般采用什么方法

行,直接说重点。企业在捣鼓那些 会计要素——什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些玩意儿的时候,到底用什么尺子去量它们值多少钱?这 计量 啊,可不是随便拍脑袋的事儿。

最常用,或者说最基础、最老牌的方法,那必须是 历史成本。说白了,就是当初你搞到这个东西花了多少钱,就按多少钱记账。买台设备花了100万,好,账上就记100万,后续折旧摊销另说,但那个原始的“根”,就是这100万。简单不?直观不?优点是啥? 可靠性 高啊,有发票、有合同,白纸黑字,不容易扯皮,审计起来也方便。你想想,几十年前买的地,现在值老钱了,但按历史成本记,账上可能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数目。这就是它的毛病——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信息 相关性 可能差点意思。尤其在物价蹭蹭涨的时候,光看历史成本,那资产负债表可能就有点“失真”,跟实际的家底对不上号。但你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日常运营的很多成本费用,根子上还是 历史成本 这条路子。它就像个压舱石,稳是稳,就是有时候有点“刻舟求剑”的味儿。

然后呢,就是现在越来越火,也越来越让人头疼的 公允价值。这玩意儿,简单理解就是“市价”。如果这东西能在活跃市场上找到公开报价,比如股票、债券,那好办,直接用市场价。这就是所谓的 公允价值 第一层次,最靠谱。要是没活跃市场报价,但能找到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数据,或者能用些估值模型(比如现金流折现),参数还是市场能观察到的,这就是第二层次。最麻烦的是第三层次,市场数据基本没有,只能靠企业自己“合理”估计,用内部模型和假设去算。这 公允价值 的好处是啥? 相关性 强!它反映的是当前时点的价值,更能体现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敞口,特别是对金融工具这类价格波动频繁的东西。你想啊,炒股的公司,不用市价,难道还用买入价记着?那盈亏不是完全看不出来?但是, 公允价值 的麻烦也在这儿。第一,波动大,今天涨明天跌,利润表可能就跟过山车似的。第二,主观性强,特别是第三层次,那可操作空间就大了去了,你说值多少就值多少?这 可靠性 就得打个问号。所以, 公允价值 的应用范围,目前主要还是在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这些领域,而且用起来特别小心,披露要求也高,得把怎么算的、用了啥假设都交代清楚。它就像一面更清晰但可能晃动得厉害的镜子。

除了这两大主流,还有些配角,在特定场景下登场。

比如 可变现净值。这主要用在哪儿?存货。你想想,仓库里那批货,如果市场价跌了,或者东西快过期了、有点残次了,按原来的成本价记着,那不是虚增资产吗?所以得估计一下,这批货现在卖出去,能拿到多少钱(售价),再减去还得花的销售费用、税金啥的,剩下的那个净额,就是 可变现净值。哪个低?成本和 可变现净值 比,哪个低就按哪个记账。这就是所谓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专门给存货减值准备的。挺实在的一个方法,就是防止你把卖不掉或者得亏本卖的东西还按高价摆在账上。

再说说 现值。这个听起来就有点“高级”了。简单说,就是未来的钱,折算到现在值多少钱。用在什么地方呢?主要是那些时间跨度长的项目,比如长期应收款、长期应付款、分期付款买的固定资产、预计负债(比如未来要支付的巨额环保罚款或赔偿)。你想啊,三年后才收回来的100万,和现在就拿到手的100万,能一样吗?肯定不一样,因为资金有时间价值,还有风险。所以得用个折现率,把未来的现金流入或流出,“打个折”,算回现在的价值。这就是 现值 计量。它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更精确,但也更复杂,折现率怎么选,未来现金流怎么预测,都是技术活,也带点主观判断。

最后还有一个,叫 重置成本。这个相对用得少一些。意思是,现在重新买一个一模一样或者功能类似的资产,得花多少钱。有时候企业会用这个来评估一些资产的价值,尤其是在决定要不要替换旧设备,或者在保险索赔的时候可能会用到。但在日常的财务报表中,它不是主流的计量属性。更多的是一种评估参考。

所以你看,企业 计量 会计要素,不是只有一招鲜。历史成本 打基础,稳重可靠但可能滞后;公允价值 紧跟市场,相关性强但可能波动大、主观性强;可变现净值 专盯存货别“虚胖”;现值 解决跨期资金的时间价值问题。具体用哪个,得看是什么 会计要素,处在什么状况下,会计准则怎么规定的。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权衡。可靠性相关性,往往就像跷跷板的两头,很难同时达到最优。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们,就是在努力找那个平衡点,希望提供给报表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管理层等等——既相对可靠、又能帮助他们做决策的财务信息。

实际操作中,那更是五花八门,充满了各种判断和估计。同一家公司,不同的资产可能用不同的计量方法。比如,办公楼用 历史成本(加折旧),交易性金融资产用 公允价值,存货年底要测 可变现净值,欠的长期借款可能要算 现值。这就像一个大厨,面对不同食材,得用不同的烹饪方法,才能做出一桌好菜。会计计量,也是门手艺活儿,光懂理论不行,还得有经验,有判断。最终的目的,是尽可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虽然“绝对真实”可能永远达不到,但这就是会计计量的目标和挑战所在。这里面的学问,深着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计量时一般采用什么方法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