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写嫦娥奔月,最绕不开也最戳人心的,就是那首《嫦娥》了: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就这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
你看这开头,“云母屏风烛影深”,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一个幽静甚至有点儿…嗯…清冷的夜晚。那屏风,云母做的,本身就带点儿朦胧华贵,烛影在上面晃啊晃,越来越深,时间就这么悄悄流走了。这画面感,绝了。不是那种大开大合的场景,就是一个内室,一个角落,但感觉特别深邃。光线和阴影玩着捉迷藏,时间好像被拉长了,又好像凝固了。
紧接着,“长河渐落晓星沉”,银河慢慢落下去了,启明星也快看不见了,天要亮了。这一夜,快熬到头了,可感觉呢?不是黎明的希望,反倒是更深的寂寥和时间的无情流逝被凸显出来。从室内的烛影摇曳,到室外星河的宏大背景,视角的转换,空间的延伸,都服务于一种情绪——漫长而孤独的等待,或者说是忍耐。这一句,把前面那句的幽静感,一下子推向了宇宙级别的孤独。
然后,重点来了,石破天惊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句流传千古,也是让无数人心头一颤的地方。李商隐直接就替嫦娥“悔”了。后悔什么?偷了那长生不老药,飞升到了月宫。听起来是神仙日子,是凡人梦寐以求的永恒生命,可代价呢?“碧海青天夜夜心”。想象一下那个画面:无垠的青天,下面可能是茫茫碧海(也有人解释说就是指月宫环境的清冷空旷,像碧海青天一样),夜复一夜,只有一颗孤零零的心脏在跳动,在感受。这哪里是成仙?这简直是被判了无期徒刑,囚禁在永恒的孤独里。得到永生,却失去了人间烟火,失去了温暖的情感,甚至可能失去了爱的能力。这笔交易,在李商隐看来,嫦娥“应该”后悔。
注意这个“应”字,用得特别妙。是他的一种推测,一种设身处地的想象,一种带着强烈主观色彩的判断,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悲悯?他没有直接说嫦娥后悔了,而是说她“应该”后悔。这里面就有了空间,有了距离感,也更显出诗人自己的情感投射。他似乎在隔着遥远的时空,遥望着月宫里的那个寂寞身影,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
说到这儿,就不能不提李商隐这个人了。晚唐啊,那是个什么时代?一个华丽又颓靡,充满着末世情结和感伤氛围的时代。李商隐自己呢,才华高绝,情深似海,但一辈子在牛李党争的夹缝里生存,仕途坎坷,命运多舛,情路也似乎不那么顺遂(想想他那些著名的《无题》诗)。他诗里那种特有的朦胧、感伤、象征意味,那种欲说还休、百转千回的调调,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写照,也是他个人孤独、压抑、失意心境的自然流露。
所以,他写嫦娥,真的只是在写那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吗?我总觉得,这更像是一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那个被困在清冷月宫里的嫦娥,像不像那个在浑浊官场中挣扎、怀才不遇、精神上备受孤独煎熬的李商隐自己?那份高处的不胜寒,那份对昔日选择(或许是某种政治投靠,或许是某段感情纠葛)可能产生的“悔”,是不是也是诗人自己心曲的折射?“碧海青天夜夜心”,与其说是嫦娥的心境,不如说是李商隐自己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里,面对茫茫现实和内心深渊时的自我写照。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和无奈。
嫦娥奔月这个故事,本来可以有很多解读的角度。比如对长生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甚至可以解读为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虽然这有点现代视角了)。但在李商隐的笔下,他偏偏抓住了“悔”这个点,而且是将它与永恒的孤独紧紧捆绑在一起。这种对神话人物内心阴暗面、或者说悲剧性一面的深刻洞察和书写,在当时的诗坛,无疑是相当独特和前卫的。他看到的不是飞升的光环,而是选择背后沉重的代价,是永恒生命可能带来的永恒痛苦。这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神话新编,而是触及到了更普遍、更深层的人性困境:关于选择与后果,关于得到与失去,关于存在本身的意义。
我们这些后来人,读这首诗,为什么总能被轻易击中?大概就是因为李商隐写出了某种共通的人类情感吧。谁不曾在某个深夜里,仰望星空(或者只是盯着天花板),感受到那种无边无际的孤独?谁不曾在做出某个重大选择后,午夜梦回时,心头掠过一丝“悔”意?那种身处某种看似令人羡慕的境地(比如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房子、更“成功”的人生阶段),却反而觉得内心更加空旷、更加寂寞的滋味,李商隐用“碧海青天夜夜心”七个字就写绝了。
李商隐的诗,魅力还在于它的朦胧之美。他不把话说死,不给你一个标准答案。就像“云母屏风”后的烛影,影影绰绰,引人遐思。这首《嫦娥》,你说他究竟是在哀叹求而不得的爱情?还是在抒发政治失意的苦闷?抑或是在感慨人生而孤独的宿命?好像都有,又好像都不完全是。正是这种丰富的象征性和多义性,让这首诗拥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让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人都能从中读出自己的感受。年少时读,可能更欣赏它词句的清丽、意境的优美;待到人生行至中途,经历了世事浮沉,再回味“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那份隐藏在绮丽文字背后的彻骨寒意和深深无奈,才更能真切地体会到。
所以啊,每次谈及嫦娥奔月相关的诗句,李商隐这首是绝对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它不仅仅是用极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凄美的神话场景,更重要的是,它以嫦娥为象征,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共通的孤独、悔恨与无奈。这份情感,既是嫦娥的,更是李商隐本人的,或许,也悄悄潜藏在每一个曾在“碧海青天”之下,感受过“夜夜心”滋味的我们心底。晚唐的月光,透过这二十八个字,仿佛能一直凉到人的心里去。这就是李商隐的本事,用最华美的锦缎,编织出最深沉的忧伤。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