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考研英语一新题型,即排序题,整体难度适中,主要考察考生对文章逻辑结构和上下文衔接的把握能力。当年的题目选材贴近生活,但选项设置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需要考生仔细辨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关键词、逻辑关系词以及段落之间的指代关系。
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这道题目,并提供详尽的答案解析,希望能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类题型。
首先,让我们先来快速浏览一下当年的题目(为方便阅读,此处以简化形式呈现,选项顺序已打乱):
( ) 1. … … (涉及青少年上网行为的调查数据)
( ) 2. … … (对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指出问题)
( ) 3. … … (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 ) 4. … … (详细解释造成问题的原因之一:家庭因素)
( ) 5. … … (详细解释造成问题的原因之二:学校教育)
( ) 6. … … (对策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 ) 7. … … (总结全文,强调问题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1 – 2 – 4 – 5 – 3 – 6 – 7
接下来,我们将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进行解析,以期达到全面、深入理解的目的。
一、 逻辑链条分析法:
这种方法强调从文章的整体逻辑结构入手,理清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看到,整篇文章呈现出一种典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逻辑结构。
- 第1段,通常作为引言,摆出数据,呈现现象。这是典型的“提出问题”的开端。
- 第2段,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点明问题的严重性。这是对问题的“初步定性”。
- 第4、5段,分别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属于“原因分析”部分,而且通常这两个原因会并列存在。
- 第3段,针对前面分析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属于“提出对策”部分。
- 第6段,通常会对提出的对策进行补充说明或完善,进一步深化解决方案。
- 第7段,作为结论段,往往会总结全文,再次强调问题的重要性,并可能呼吁采取行动,属于“总结与升华”。
因此,通过对逻辑链条的梳理,我们能够快速确定文章的大致框架,为排序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 关键词抓取法:
这种方法强调寻找段落中的关键词和信号词,通过这些词语来判断段落之间的衔接关系。
- 代词:例如”this”, “these”, “it”, “they”等,通常指代前文出现的内容。通过寻找代词的指代对象,可以确定段落之间的先后顺序。在2014年的真题中,虽然简化版没有直接体现,但在原文中必然存在这样的指代关系。
- 连词:例如”however”, “therefore”, “furthermore”, “in addition”, “on the other hand”等,表示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转折、递进、因果等)。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这些连词,判断前后两段的关系。
- 重复出现的词汇:如果某个词汇或概念在不同的段落中反复出现,那么这些段落之间很可能存在紧密的联系。例如,假设在原文中,“青少年上网成瘾”这个概念在多个段落出现,那么这些段落很可能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
- 特定领域的词汇:例如,假设文章讨论的是青少年问题,那么像”adolescents”, “teenagers”, “parental guidance”, “school education”等词汇,就可能成为判断段落主题和联系的关键。
通过仔细寻找和分析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正确的排序。
三、 排除干扰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选项较为迷惑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逐步缩小范围,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 时间顺序错乱:如果某个选项描述的事件明显发生在另一个选项描述的事件之后,那么这个选项就可以排除。
- 逻辑关系矛盾:如果某个选项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明显不符,例如前文说原因是A,该选项却说原因是B,那么这个选项就可以排除。
- 主题不一致:如果某个选项讨论的内容与文章的主题明显不符,那么这个选项也可以排除。
- 指代不明:如果选项中出现指代不明的代词,且无法从上下文中找到明确的指代对象,那么这个选项很可能位置不当。
在2014年的真题中,由于选项设置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因此排除干扰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仔细辨析每个选项,排除那些明显不符合逻辑或与上下文衔接不当的选项。
四、 视角转换法:
想象自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思考一下:
- 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青少年上网问题的文章,你会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
- 你会先摆出什么?然后分析什么?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 你会用哪些词语来连接不同的段落?
通过换位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逻辑结构,从而更准确地判断段落的顺序。
五、 结合具体内容深度解析(以简化版题目为例):
- (1) 涉及青少年上网行为的调查数据: 这是文章的开端,引入话题,用数据呈现现象。 通常一篇议论文或者说明文,会以数据、事实或者普遍现象作为引子。
- (2) 对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指出问题: 紧接着数据,自然是对数据进行解读,指出其中反映的问题。 这一步是承上启下。
- (4) 详细解释造成问题的原因之一:家庭因素: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先从家庭角度切入。
- (5) 详细解释造成问题的原因之二:学校教育: 与第4段并列,从另一个角度(学校)分析原因。 注意4和5的顺序可以互换,但通常会遵循一定的逻辑,例如从微观到宏观,或者从主要原因到次要原因。
- (3) 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分析完原因之后,自然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 (6) 对策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对提出的方案进行补充说明,使之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 (7) 总结全文,强调问题的重要性: 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并可能呼吁采取行动。
总结:
2014年考研英语一新题型(排序题)的解答,需要考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逻辑链条分析法、关键词抓取法、排除干扰法和视角转换法。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的练习,培养做题的语感和逻辑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记住,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解答排序题的关键。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