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心理学有哪些专有名词?

心理学浩瀚如海,专有名词数不胜数,如同繁星点缀着这片知识的夜空。这些名词既是打开心理学大门的钥匙,也是理解人类心灵复杂性的基石。粗略划分,可以涵盖认知过程(如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情绪与动机(如情绪需要动机压力)、人格与个体差异(如人格气质能力自我)、发展与教育(如依恋同化顺应最近发展区)、社会行为(如从众服从偏见侵犯)、心理障碍与治疗(如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疗法)等多个领域。

下面,让我们以不同的视角,深入探索部分关键的心理学专有名词。

一、 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以“记忆”为例

“记忆”这个词大家耳熟能详,但心理学上的“记忆”远不止“记住”这么简单。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编码存储提取三个阶段。

  • 编码:就像把信息输入电脑,将外部信息转化为神经系统可以处理的形式。例如,你看到一个苹果(视觉信息),闻到它的香味(嗅觉信息),这些都被编码成神经冲动。

  • 存储:编码后的信息被保存在大脑中,如同文件被保存在硬盘里。根据保存时间的长短,记忆又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 感觉记忆:非常短暂,通常只有几秒钟,比如你瞥了一眼窗外的风景,留下的瞬间印象。
    • 短时记忆:也称为工作记忆,容量有限(通常为7±2个信息单元),持续时间也较短(约几十秒),比如你临时记住一个电话号码。
    • 长时记忆:容量几乎无限,持续时间可以从几分钟到几十年,甚至终生,比如你记住自己的生日、家乡的名字。
  • 提取:将存储的信息重新激活,如同从硬盘中读取文件。提取可以是回忆(主动搜索记忆,如回答一个问题)或再认(在多个选项中辨认出正确答案,如做选择题)。

你看,“记忆”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在心理学中却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二、 像侦探小说一样抽丝剥茧:以“认知失调”为例

“认知失调”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它指的是当个体持有两种或多种相互矛盾的认知(包括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时,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适感。

为了缓解这种不适,个体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减少认知失调,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改变行为:如果行为与认知不一致,可以改变行为使其与认知一致。例如,一个吸烟者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认知),但仍然吸烟(行为),为了减少认知失调,他可以戒烟(改变行为)。

  2. 改变认知:如果行为难以改变,可以改变认知来适应行为。例如,吸烟者可能会说服自己“吸烟可以缓解压力”、“很多人吸烟也没事”(改变认知)。

  3. 增加新的认知:引入新的认知来平衡原有的冲突。例如,吸烟者可能会强调吸烟的“好处”,比如“吸烟可以帮助我思考”、“吸烟是一种社交方式”(增加新的认知)。

  4. 忽略或否认冲突:对冲突的信息视而不见,或者否认其重要性。例如,吸烟者可能会选择不看关于吸烟危害的报道,或者认为这些报道夸大了事实(忽略或否认冲突)。

认知失调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日常现象,比如为什么人们会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为什么“买了就说好”(购买后的认知失调,通过强调商品的优点来减少),等等。

三、 像搭建积木一样构建体系:以“人格”为例

“人格”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关于人格的理论有很多,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

  • 特质理论:认为人格由一系列特质组成,特质是相对持久的个体差异特征。例如,“大五人格模型”将人格划分为五个维度: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每个人在这五个维度上的得分不同,构成了其独特的人格。

  •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创立,强调无意识早期经验性驱力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和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自我实现的需要和积极成长的潜力。代表人物有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罗杰斯(Carl Rogers)。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过程社会环境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代表人物有班杜拉(Albert Bandura),他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念。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各有侧重,也各有局限。

四、 像观看电影一样体验情感:以“情绪”为例

“情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行为和人际关系。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情绪的成分:情绪通常包括三个成分:主观体验(如感到快乐、悲伤、愤怒)、生理唤醒(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和行为表达(如微笑、哭泣、皱眉)。

  • 情绪的分类:心理学家对情绪进行了多种分类,其中一种常见的分类是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被认为是普遍存在于所有文化中的,如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惊讶。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组合而成的,如嫉妒(愤怒+悲伤)、内疚(恐惧+快乐)。

  • 情绪的功能:情绪具有多种功能,包括:

    • 适应功能:情绪可以帮助我们应对环境中的挑战和威胁,如恐惧可以让我们逃离危险。
    • 动机功能:情绪可以激发和引导我们的行为,如快乐可以让我们追求目标。
    • 社会功能:情绪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如微笑可以表达友好。
  • 情绪的调节:情绪调节指的是个体对情绪的发生、体验和表达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过程。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心理健康,应对压力,改善人际关系。

五、像解剖学一样分析结构:以“依恋”为例

“依恋”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婴儿与主要照料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形成的一种强烈的情感联结。

依恋理论的奠基人是鲍尔比(John Bowlby),他认为依恋是婴儿生存的本能需要,可以提供安全感和保护。安斯沃思(Mary Ainsworth)通过“陌生情境”实验,将婴儿的依恋类型划分为四种:

  1. 安全型依恋:婴儿在母亲离开时会感到不安,但在母亲回来时会积极寻求安慰,并很快恢复平静。

  2. 回避型依恋:婴儿对母亲的离开和回来都表现得比较冷漠,似乎并不在意母亲的存在。

  3. 矛盾型依恋(也称为焦虑-矛盾型):婴儿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和不安,但在母亲回来时又会表现出矛盾的行为,既想接近母亲,又想反抗母亲。

  4. 紊乱型依恋:婴儿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混乱、无序的行为,缺乏一致的应对策略。

依恋类型对个体后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在人际关系、情绪调节和自我认知方面发展得更好。

总而言之,心理学的专有名词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知识体系。理解这些名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心理学有哪些专有名词?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