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doggy bag是什么意思英语

doggy bag?字面上看,是“狗狗的袋子”,但你要真以为是给狗装东西的,那可就闹笑话了。

简单粗暴地回答:doggy bag 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打包盒”或者“打包袋”。对,就是你在餐厅吃不完,让服务员给你装起来带走的那个东西。

但事情要是这么简单,就没意思了。这词儿绝就绝在那个 “doggy” 上。

你想想一个场景,几十年前的美国,经济开始起飞,大家开始频繁下馆子。餐厅里,牛排分量大得惊人,一块就能喂饱一个壮汉。一对情侣吃完饭,盘子里还剩下一大块肉眼。扔了?太可惜了,那可是真金白银。带走?又显得自己有点小气,不够体面,好像吃不起这顿饭似的。

怎么办呢?

这时候,一个绝妙的“社交润滑剂”就诞生了。男士会清清嗓子,优雅地招手叫来服务员,然后压低声音,带着一种“我不是为自己,我是为我心爱的宠物”的慷慨神情说:“Could we get a doggy bag for this? My dog would love it.” (能帮我们用打包袋装一下这个吗?我家狗狗会很喜欢的。)

看到了吗?玄机就在这里。那个袋子里的东西,九成九是第二天进了他自己的肚子,变成了第二天中午的三明治或者晚餐的配菜。但嘴上,一定要说是给狗的。这就给了自己一个完美的台阶下。我不是小气,我只是个有爱心的宠物主人,不忍心浪费,顺便给家里那位毛茸茸的“主子”加个餐。

所以,doggy bag 的精髓,根本不是那个 bag,而是那个 doggy。它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一个善意的谎言(a white lie),一个为了维护“体面”而发明出来的小小社交把戏。它让“把剩菜带回家”这个在当时可能被视为“穷酸”的行为,瞬间变得温情脉-脉,甚至有点可爱。

这事儿往深了琢琢磨,就是文化在骨子里的不一样。

在西方,尤其是北美,外出就餐的文化里,分餐制是主流。你点你的,我点我的。所以你盘子里剩下多少,你自己一清二楚。分量又普遍给得足,吃不完是常态。所以,把自己的剩菜带走,天经地义。doggy bag 这个词,虽然起源带着点遮掩,但很快就演变成了对抗食物浪费food waste)的一种理直气壮的文化习惯。现在你去美国餐厅,服务员看你剩得多,甚至会主动问你:“Need a box for that?”(需要个盒子装起来吗?),这个box,就是doggy bag的现代变体。没人会真的以为你是要拿回去喂狗。

但搁我们中国,这事儿的逻辑就完全不同了。

咱们的饭局文化,是合餐制,是分享,是热闹,更是“面子”。请客吃饭,点菜的艺术是什么?不是点得刚刚好,而是要点得“有余”。桌上剩下一两道几乎没怎么动的“硬菜”,才代表了主人的慷慨大方,说明“管够”,让所有人都吃好了。如果在饭局结束时,盘子都空了,那主人家会觉得很没面子,好像招待不周,让客人没吃饱。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打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个有点上不了台面的词。尤其是在正式的商务宴请或者长辈云集的家庭聚会上,谁要是提出要打包,气氛可能会瞬间凝固。长辈们会觉得你“小家子气”,请客的人会觉得你是不是在暗示他点少了。那盘没动几筷子的东坡肉,就这么进了垃圾桶,心不心疼?心疼。但为了那点虚无缥缈的面子,也只能眼睁睁看着。

我记得小时候,跟爸妈出去吃饭,要是剩了菜,我妈总会犹豫再三。她会悄悄观察一下周围的食客,看看有没有人也在打包,仿佛在寻找盟友。然后用近乎耳语的音量跟服务员说:“服务员,那个……那个鱼帮我包一下。” 那个神态,跟当年发明 doggy bag 的那位美国绅士,简直异曲同工,都透着一股“我本不想如此,但实在是……”的纠结。

但现在,风向全变了。

“光盘行动”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年轻一代的观念彻底扭转过来了。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现在的年轻人,别说在普通餐馆,就算是在五星级酒店,吃不完理直气壮地喊一声“服务员,打包!”,那叫一个干脆利落。谁要是对此投来异样的眼光,反而会被认为思想陈旧,跟不上时代。

现在的“打包”,不再需要一个像“doggy bag”那样充满善意谎言的借口了。我们不再需要假装是为了一只不存在的狗,我们就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明天的那顿午饭,为了不让那只被精心烹饪的鸡无辜牺牲。这份坦然和理直气壮,恰恰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我们开始更关注食物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它在社交场合所承载的虚浮的面子价值。

所以,你现在再看 doggy bag 这个词,会不会觉得它像一块小小的文化活化石?它封存了某一个特定时代人们的生活细节和微妙心理。它提醒我们,原来在那个物质开始丰裕但精神上还带着点拘谨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巧妙地平衡节约和体面这对矛盾的。

有意思的是,虽然在中国我们已经不再需要“狗”来当借口,但在英语世界里,doggy bag 这个说法依然被沿用至今。它已经完全失去了最初的遮掩意味,变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就像我们说“马路”并不真的是给马走的一样。语言就是这么奇妙,它会保留历史的痕迹,哪怕背后的逻辑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下次你在国外的餐厅,吃完一顿大餐,面对那块实在咽不下去的T骨牛排,你大可以潇洒地一挥手,跟服务员说:“Can I get a doggy bag, please?”

放心,没人会问你养的是金毛还是泰迪。他们只会麻利地给你取来一个盒子,让你把美味带回家。而当你第二天中午,在办公室的微波炉里加热这份剩菜时,那扑鼻的香气里,不仅有食物的美味,更有一种跨越了文化与时间的、名为“不浪费”的朴素智慧。

这才是 doggy bag 在21世纪真正的灵魂啊。它装的早就不是给狗的食物,也不是为了遮掩的面子,而是一种聪明、务实且值得骄傲的生活态度。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doggy bag是什么意思英语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