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english” 这句话,单拎出来,语法上是错的。彻头彻尾的,典型的 中式英语(Chinglish)。
你不能像“have a book”(有一本书)或者“have a dream”(有一个梦想)那样去“have english”。因为英语,它不是一个实体物件,也不是一个你能握在手里的具体概念。它是一种能力,一种语言系统。所以,如果你想问别人“你会说英语吗?”,地道的说法是“Do you speak English?”或者“Can you speak English?”。想夸别人英语好,可以说“Your English is great.”。
你看,问题回答完了。但这事儿,远远没这么简单。
“have english” 这句错误的表达,就像一面哈哈镜,奇特又扭曲地照出了我们这一代,甚至几代中国人与英语之间那种 复杂、拧巴又充满渴望 的关系。它不仅仅是一个语法错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深植于我们潜意识里的集体焦虑。
为什么我们会下意识地想用“have”?因为在我们的 母语思维 里,“有”这个字,太万能了。“有钱”、“有时间”、“有能力”、“有文化”。它代表着一种占有和具备。于是,当我们想表达“具备说英语的能力”时,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动词,自然而然就是“有”,直译过来,就成了“have”。这背后,是一种渴望将英语这项技能 “实体化”、“资产化” 的心态。仿佛英语不是一门需要浸泡、感受、运用的活语言,而是一张证书,一个标签,一个可以明确“拥有”并展示出来的东西。
“你有英语吗?”
“有。”
——这对话多干脆,多有底气。
这种心态,简直渗透在我们学习英语的每一个毛孔里。
想想我们是怎么学英语的?是从背单词开始的。一个一个的单词,像一枚一枚的硬币,我们把它们塞进脑子这个存钱罐里,觉得攒得越多,就越“富有”。我们疯狂地刷题,做无数张卷子,追求那个红笔画出的分数。分数,就是我们“have english”最直观的证明。我们考四级、六级、雅思、托福,拿到那张成绩单,长舒一口气,好像终于拿到了“英语拥有权”的房产证。
但结果呢?很多人,包括曾经的我,拥有了一本本几乎翻烂的词汇书,拥有了非常漂亮的考试分数,却在真正需要开口的瞬间,变成了 “哑巴英语”。那种感觉,就像你坐拥金山,却不知道怎么花钱。外国人一开口,语速稍微快一点,带点儿口音,脑子里就嗡的一声,只剩下“pardon?”。自己想表达点什么,脑子里千言万语,话到嘴边却变成了最简单的“This…this is very good”。词汇量?语法结构?全都在那一刻,凝固成了无法调用的冰块。
这时候你才发现,英语,你根本无法“have”它。
你只能 “use” 它, “live in” 它。
真正的“会英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它不是你面对一张试卷时的胸有成竹。而是你在看一部没有字幕的美剧时,能get到里面角色的插科打诨和文化梗,然后会心一笑。
它不是你能在简历上写下“英语六级优秀”。而是你能够自信地走进一家国外餐厅,从容地和服务员讨论今天的特价菜,而不是指着菜单磕磕巴巴地说“this one, and this one”。
它甚至不是你能流利地做一次英文演讲。而是当你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迷路时,能毫不费力地向路人问路,听懂对方混杂着方言和俚语的指引,然后真诚地说一句“Thanks a million, you’re a lifesaver!”。
这是一种将语言 “内化” 的过程。它不再是你脑子里的一个独立分区,一个需要刻意切换的“外语模式”。它变成了你思维的一部分,一种新的肌肉记忆。你看世界的方式,会因此多一个维度。
我记得有一次,在国外和一个朋友聊天,我们聊起一个共同讨厌的政客。我下意识地想说“他这人特别虚伪,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在中文语境里,这很顺。但当时,我几乎没过脑子,就说了一句“He talks the talk, but doesn’t walk the walk”。说完我自己都愣了一下。这个地道的表达,并不是我刻意从哪本书上背下来的,它就是在我无数次看剧、听播客、和人交流的过程中,慢慢“长”在我脑子里的。那一刻,我才觉得自己,好像,有那么点儿“会英语”了。
所以你看,“have english”这个说法的背后,还藏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渴望——对 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 的追求。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英语早就不单纯是一门语言了。它是机会,是视野,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它意味着你能第一时间获取到最前沿的科技资讯,而不是等别人嚼烂了再喂给你。它意味着你能看懂好莱坞电影里那些精妙的台词,而不是被蹩脚的翻译搞得一头雾水。它意味着在全球化的职场里,你比别人多一块敲门砖,多一份竞争力。
我见过太多父母,从孩子牙牙学语起,就给他们报昂贵的双语幼儿园,让他们在“全英文环境”里成长。为的是什么?就是希望他们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能轻松“have english”,把这项技能变成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股风潮,也塑造了我们对“好英语”的想象。我们一度疯狂地崇拜“标准伦敦音”或“纯正美音”,觉得不说一口播音员一样的英语,就不算地道。我们模仿,我们矫正,甚至会嘲笑那些带着浓重“中式口音”的英语。
但现在,我也慢慢觉得,这种想法有点狭隘了。
语言的本质是沟通。当一个印度人用他独特的口音和你畅聊软件开发,当一个法国人用他浪漫的腔调和你讨论电影艺术,当一个日本人用他略显生硬的发音和你分享动漫心得,只要你们能顺畅地交流思想,谁又能说他们的英语“不好”呢?口音,是身份的印记,而不是语言的缺陷。
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有没有”口音,而是你的表达是否清晰、准确、有逻辑,你的语言背后,是否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
所以,回到最初那个问题。“have english”到底什么意思?
从语法上说,它错了。
但从一个更广阔的,充满了挣扎、渴望与梦想的语境里看,它又无比“正确”。
它精确地概括了一种急于求成、渴望占有的集体心态。它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在拥抱全球化的浪潮中,那种既兴奋又焦虑的复杂情感。我们渴望“拥有”英语,就像渴望拥有更好的工作,更广阔的世界,和一种不一样的、更“国际化”的身份认同。
但语言终究不是一件物品。你无法将它锁进保险箱。你越是想死死“拥有”它,它就越是僵化、死板。相反,当你放下这份执念,开始去使用它,去玩味它,去用它犯错,去用它交朋友,去用它争吵,去用它表达爱……让它在你的生活里流动起来,呼吸起来。
到那时,你才会真正地,与这门语言融为一体。
你不再需要去想你是否“have” it。
因为你, are it。它不是你拥有的物品,而是你成为的另一种可能。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