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这套思想,不是凭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它是在19世纪那个风云变幻的欧洲,吸收了当时最牛的三种思想理论,才慢慢形成的。这三种思想,就像三条大河,最终汇入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大水库。它们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咱们先聊聊德国古典哲学。这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它主要给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两样东西:辩证法和唯物主义。
辩证法这个词,听着就挺绕口。简单说,它就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认为所有东西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运动、变化和相互联系的。黑格尔是这个想法的集大成者。他觉得,整个世界的发展,包括人类历史,都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矛盾,比如有和无、生和死。这些矛盾相互斗争,然后又统一,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这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就像螺旋式上升。
马克思本人年轻的时候,是黑格尔的“铁粉”。他觉得黑格尔这个辩证法简直太深刻了,抓住了世界发展的本质规律。但是,马克思后来觉得黑格尔有个根本性的错误。黑格尔认为,是先有“绝对精神”这个想法,然后才有我们看到的物质世界。这在哲学上叫唯心主义。马克思觉得这完全是本末倒置了。
这时候,另一个叫费尔巴哈的哲学家出场了。费尔巴哈原来也是黑格尔的学生,但他后来反水了,开始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他提出,不是什么神或者“绝对精神”创造了世界,而是物质世界决定了人的意识。我们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才有了思想。这个就叫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虽然有点简单粗暴,但意思很明确,物质基础决定一切。
马克思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把他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迷魂阵”里拉了出来。但是,马克思也觉得费尔巴哈不够彻底。费尔巴哈只看到了物质决定意识,却没有看到人的能动性,也就是人可以反过来改造世界。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机械的。
所以,马克思做了一件很厉害的事:他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了起来。他把黑格尔辩证法里那个“绝对精神”的内核给扔了,换上了唯物主义的内核。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全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由什么神或者天才人物决定的,而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说白了,就是社会怎么生产东西、怎么交换东西,决定了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这个观点,成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石。
接下来,咱们说说第二条大河: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这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是怎么赚钱、怎么运行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李嘉图。
亚当·斯密写了本叫《国富论》的书,他提出了一个很核心的观点,叫“劳动价值论”。他认为,一件商品的价值,根本上是由生产它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因为它第一次把价值的来源说清楚了,不再认为是土地或者货币创造了价值。
李嘉图继承了斯密的思想,并且把它发展得更系统了。他更精确地分析了工资、利润和地租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利润是相互对立的。工人的工资越高,资本家的利润就越低,反之亦然。这实际上已经揭示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经济上的对立。
马克思对这两位经济学家的理论非常佩服,他觉得他们是“资产阶级的科学代表”。但是,马克思也看到了他们的局限性。斯密和李嘉图都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永恒的、最合理的制度。他们只是在解释这个制度如何运行,但没有想过这个制度本身会不会有问题,会不会被新的制度取代。
马克思在他们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进一步的理论,就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问了一个问题:资本家的利润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他分析发现,工人在工厂里劳动,一部分时间是在为自己的工资干活,这部分劳动创造的价值,相当于他拿到的工资。但是,工人并不会干完这些活就下班,他还要继续干下去。在剩下的时间里,他创造的价值,就全部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这部分被无偿占有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这个发现,就像一把刀,直接剖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它说明了,资本家之所以有钱,不是因为他们聪明能干,而是因为他们占有了工人的剩余劳动。这就从经济学上证明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也为后来马克思主义主张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依据。
最后,我们来看看第三个源头: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的法国,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很多工人生活在非常悲惨的环境里。于是,出现了一些思想家,他们开始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并且构想一个更美好的、没有剥削的未来社会。这些人就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圣西门主张,未来的社会应该由科学家和实业家来领导,实行“按能力计报酬,按贡献分财产”的原则。傅立叶则设计了一种叫“法郎吉”的理想社区,人们在里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劳动,共同生活。欧文更厉害,他自己就是个大工厂主,但他却跑到美国去搞共产主义新村的实验,试图建立一个没有私有制、人人平等的社会。
这些思想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非常深刻,他们指出了竞争的残酷、贫富分化的不公。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比如公有制、计划经济、消灭城乡差别等等,也给了马克思很多启发。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很多具体构想,都能看到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子。
但是,为什么说他们是“空想”呢?因为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正确道路和依靠力量。他们普遍不相信阶级斗争,而是希望通过宣传、教育,或者等待某个天才人物、某个有钱人发善心来改造社会。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少数精英身上,而不是广大的劳动人民。欧文的共产主义新村实验,最后也因为各种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而失败了。
马克思和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马克思不是在“设计”未来,而是在“发现”历史规律。他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内部无法解决的矛盾,特别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得出了一个结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不是因为某个人的美好愿望,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实现这个变革的力量,也不是什么救世主,而是被剥削的无产阶级自己。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解放自己,最终解放全人类。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凭空创造的,它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它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及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构想,然后把这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套全新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