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宋代的代表性刑罚是

宋代的刑罚,聊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野蛮,反而多了很多“技术性”调整。要说代表性,那必须是“刺配”和“折杖法”。这两个可以说是宋代司法最具特色的东西。

咱们先说说“刺配”。 看字面意思就能猜个大概,就是在脸上刺字,然后发配到边远地区。这种刑罚其实之前的朝代也有,但到了宋代,简直被用到了极致,成了家常便饭。水浒传里那些英雄好汉,动不动就被“刺配某某州”,林冲、武松、宋江都没躲过去。

刺配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首先是刺字。官府会在犯人脸上,通常是额头或者面颊,用针刺出文字,然后涂上墨,让这个印记永远留下来。 刺的内容一般是犯了什么罪、要发配到哪里。 比如“配某州牢城”,意思就是发配到某个州的牢城营里去服刑。这可比现在纹个身痛苦多了,而且是一种终身的耻辱标记。走到哪里,人家一看你脸上的字,就知道你是个犯过罪的人,一辈子都抬不起头。

刺完字,下一步就是“配”,也就是发配。发配到哪里去呢?基本都是些鸟不拉屎的地方,比如沙门岛(今天的山东长岛)、广南(两广、海南岛一带)。 这些地方要么是荒无人烟的海岛,要么是烟瘴之地,环境极其恶劣。犯人到了那里,基本上就是九死一生。史书记载,发配到沙门岛的犯人,没多久就会被杀掉,官府为了省粮食,会把旧犯人处理掉,给新来的腾地方,所以沙门岛又叫“人间地狱”。

为什么宋代这么喜欢用刺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定下的“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国策。 皇帝不想随便杀人,特别是那些读书人或者有点身份地位的人。但是,犯了重罪总得罚吧?死刑不能轻易用,那就用这种仅次于死刑的刺配。它既能让犯人活受罪,又能起到强烈的震慑作用,让你生不如死。另一个原因,是宋代边疆经常打仗,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去戍边、屯田。 把犯人发配过去,正好解决了边防兵员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算是一举两得。

所以,刺配这种刑罚,可以说是非常“宋代特色”了。它把人身侮辱、强制迁徙和苦役结合在了一起,成了一种非常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

接下来聊聊另一个代表,“折杖法”。 这个听起来好像就是打板子,但它的内涵可比打板子复杂多了。简单说,“折杖法”就是把隋唐时期的“笞、杖、徒、流、死”这五种主要刑罚,大部分都折算成用棍子打屁股。

隋唐的五刑制度,听起来挺系统,但在宋代人看来,操作起来太麻烦了。比如“徒”,就是有期徒刑,要把犯人关起来,官府得管吃管住,浪费钱粮。“流”,就是流放,比发配近一点,但同样要长途押送,成本很高。宋朝的统治者比较务实,觉得这些刑罚又费钱又费事,不如直接打一顿来得实在。

于是,“折杖法”就诞生了。宋代的法典《宋刑统》里明确规定,除了死刑和一些不能折算的重罪之外,其他的“笞、杖、徒、流”都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折算成打脊杖或者臀杖。 比如,本来该判处一年“徒刑”的,现在不关你了,折算成打十五下脊杖,打完你就可以回家了。本来该“流放”两千里的,也别走了,折算成打二十下脊杖。

这个折算是有具体规定的。杖分两种,一种叫“杖”,用的是大荆条,打屁股;另一种叫“脊杖”,用的是大竹板,打背部,这个更重,因为容易伤到内脏。 比如“徒一年”折换为“脊杖七”,再犯加一等,最高“徒三年”折换为“脊杖二十”。而更轻的“笞刑”,则折换为“臀杖”,从十下到五十下不等。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给国家省钱省事。 犯人打完就放,不用建那么多监狱,也不用养着那么多犯人,大大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而且,对于那些犯了轻罪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似乎也“划算”一点。毕竟,谁也不想被关在黑漆漆的牢房里一年半载,或者被赶到几千里外的地方去。挨一顿打,虽然皮肉受苦,但至少人是自由的,不耽误回家种地。

但是,“折杖法”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最严重的就是,它看起来是减轻了刑罚,但实际上可能会加重对犯人身体的伤害。 古代的刑具和医疗条件都很差,官差下手又没个轻重,一顿板子下去,打死打残是常有的事。 很多本来罪不至死的犯人,就因为这个“折杖”,结果一命呜呼了。而且,这种“一打了之”的方式,也让刑罚的惩戒和教育意义大大降低了。犯人挨完打,拍拍屁股走了,对自己的罪行可能并没有深刻的反省。

除了“刺配”和“折杖法”这两个最突出的代表,宋代的刑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经济处罚用得特别多。罚款,在宋代叫做“罚金”或者“赎刑”,就是允许犯人用钱来抵罪。 这也跟宋朝发达的商品经济有关系。社会上钱多了,官府自然也想到了用钱来解决司法问题。一些不太严重的罪行,只要你交得起罚款,就可以免受皮肉之苦。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宋代社会对财产的重视。

所以你看,宋代的代表性刑罚,并不是单一的某一种,而是一个组合。对付重刑犯,特别是那些对统治有威胁的人,就用“刺配”,让你身心都受到巨大折磨。对付大量的普通轻罪犯,就用“折杖法”,简单高效,节省成本。同时,还辅以大量的经济处罚手段。这一整套体系,既体现了宋代统治者务实、不想多杀人的“仁政”思想,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经济发达、社会控制手段多样化的现实。它不像秦汉那么残暴,也不像明清那么僵化,非常有自己的时代烙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宋代的代表性刑罚是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