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开学第一课从哪年开始的

说起《开学第一课》,估计现在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哦,那个每年开学都要看的节目”。没错,就是那个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手打造,在每年九月一日晚上准时和全国中小学生见面的大型公益节目。 那么,这个已经成为很多人开学“标配”的节目,到底是从哪年开始的呢?

答案是2008年。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些意外,感觉这个节目好像已经陪伴了很多年,但它的确切起点,就是2008年9月1日的晚上。 那一年,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决定要搞一个大动作,在每年新学年开始的时候,给全国的中小学生送上一份特别的开学礼物。 于是,《开学第一课》就这么诞生了。

为什么偏偏是2008年?

回头看,2008年确实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中国南方遭遇了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然后我们又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整个国家经历了悲伤也收获了自豪。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如何给孩子们上一堂有意义的开学第一课,就成了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008年第一届《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知识守护生命”。这个主题现在看来,依然很有分量。节目内容紧扣当年的时事,重点讲了应对灾难的避险教育和生命意识教育。 比如,节目请来了在汶川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孩子和参与救援的英雄,分享他们的亲身经历。这种真实的故事和情感冲击力,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比拟的。它直接告诉孩子们,生命是脆弱的,但知识和智慧可以在危急关头给我们力量,帮助我们保护自己。

从形式上来说,第一期节目就奠定了“班会”这个基本框架。 它不像传统的课堂那样严肃,而是模拟了一个真实的学校课堂场景,请来社会名人、专家学者和榜样人物担任嘉宾,和现场的学生、家长进行互动。 这种做法在当时来看,是很有新意的。它把电视节目和课堂教育结合起来,试图用一种孩子们更能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知识和价值观。

从2008年开始,这个节目就固定下来了。教育部每年都会正式发通知,要求全国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按时收看,甚至鼓励家长一起观看。 于是,每年9月1日晚上,全家老小围坐在电视机前看《开学第一课》,就成了很多家庭新的“开学仪式”。一些学校还会要求学生看完之后写“观后感”作为作业。

随着时间推移,《开学第一课》的内容和主题也在不断变化。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每一年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我们希望传递给下一代的核心价值。

比如,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背景下,主题变成了“我爱你,中国”,主打爱国主义教育。 到了2010年,主题是“我的梦,中国梦”,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联系在了一起。 之后几年的主题也各有侧重,比如2011年讲“幸福”,2013年是“乘着梦想的翅膀”,2014年聚焦于家庭教育,主题是“父母教会我”。

节目的主题选择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紧贴当年的重大事件。比如说,201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那一年的主题就是“英雄不朽”。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则是“先辈的旗帜”,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 2022年的主题是“奋斗成就梦想”,邀请了科学家、冬奥冠军等各行各业的奋斗者来分享他们的故事。 而到了2023年,主题又变成了“强国复兴有我”,邀请了航天员、文化学者等人登上讲台。

这种紧扣时事的做法,一方面让教育内容显得不那么空洞,有了现实的落脚点;另一方面,也让这个节目承担起了更强的社会功能,成为向青少年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

当然,围绕《开学第一课》也并非全是赞誉。随着节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争议也随之而来。比如,有一年节目播出前播放了长时间的商业广告,引起了很多家长的不满。还有的时候,一些嘉宾的言行和节目所倡导的价值观之间存在反差,也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从2019年开始,中宣部也加入了联合主办方的行列,节目中的明星娱乐元素明显减少,更加聚焦于“正能量”人物和事件的宣传。 这也反映出节目定位的微调,它变得更加严肃,教育的色彩也更浓了。

如今,《开学第一课》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从最初应对特殊年份的“一堂大课”,发展成为一个常规性的、覆盖全国的教育项目。它本身也从一个单纯的电视节目,演变成了一个社会现象。很多地方的省市和学校,也受到启发,开始举办自己版本的“开学第一课”活动。

回过头来看,从2008年那个特殊的年份开始,《开学第一课》就承载了特定的时代使命。它试图在学校的常规教育之外,提供一个更宏大的视角,将孩子们的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无论你喜欢与否,它都已经成为了几代人共同的开学记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开学第一课从哪年开始的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