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这首诗,我们上学的时候都背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谁都能念叨两句。但是,很多人可能没太注意里面有两句特别有意思的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这两句其实不是曹操自己原创的,他是从《诗经》里“借”来的。这可不是简单的抄袭,曹操这么一借,可以说是完全把这句诗的意思给盘活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而且用得特别巧妙。
要说清楚曹操是怎么“借”的,咱们得先看看这句诗本来是什么意思。《诗经·小雅·鹿鸣》里头,开篇就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你看,原诗的场景很清楚:野外的鹿“呦呦”地叫着,互相招呼着一起去吃艾蒿。然后诗人就联想到自己,说我这儿有好吃好喝的,还有音乐,就是为了招待我尊贵的客人们。所以,在《诗经》里,这几句诗营造的是一种和谐、美好的宴会气氛,核心是表达对宾客的欢迎和尊重。古代的君王请客吃饭,就要在宴会上唱这首《鹿鸣》,表示我真心实意地欢迎你们这些有才能的人。
好了,了解了原版的意思,我们再回来看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说法有很多,但主流的看法是,这首诗表达了曹操当时求贤若渴的心情。那时候天下大乱,各路诸侯都在抢地盘、抢人才。曹操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家底,但他心里很清楚,想要统一天下,光靠自己手下那几个人是不够的,他需要全天下有本事的人都来帮他。
曹操就把这种心情写进了《短歌行》。你看这首诗的调子,“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说的是人生苦短,时间不等人,他心里很着急。急什么呢?就是急着建功立业。那怎么建功立业?需要人啊。所以他接着就说,“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喝酒都解不了他心里的“忧”,这个“忧”就是对人才的思念和担忧。
就在这种极度渴望人才的背景下,曹操写下了“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他把这句诗放在自己的诗里,就不再是《诗经》里那种单纯的、仪式性的宴会场景了。鹿找到了食物,会呼朋引伴,这是天性。曹操借用这个比喻,实际上是在向天下所有的人才喊话:我曹操这里有“野之苹”,也就是有你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和优厚的待遇,你们这些“鹿”(人才)快来吧!我像那只领头的鹿一样,呦呦地叫着,真心诚意地邀请你们。
你看,这么一对比,曹操的“借”就高明起来了。他不是简单地把古人的诗句拿过来用,而是赋予了它全新的、更具体、也更个人化的含义。在《诗经》里,那是一种相对普遍的、君王对臣子的姿态。但到了曹操这里,变成了他自己强烈的个人意志的表达。这句诗从一个温和的宴会欢迎曲,变成了一个充满雄心壮志的政治宣言和招聘广告。
而且,曹操用这两句诗,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作用,就是打消人才的顾虑。在那个时代,很多读书人是很讲究“名分”的。曹操当时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毕竟名义上还是汉朝的臣子,他的行为在很多人看来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很多有传统道德观念的士人,可能就不愿意投靠他。
曹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他就在诗里展现自己极度真诚和谦卑的一面。紧接着“呦呦鹿鸣”之后,他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他把自己比喻成一个抬头看月亮的人,那些贤才就像是天上的明月,美好而高远,自己只能仰望着,心里发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得到他们。这种姿态放得非常低。
然后他又说:“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意思是,你们(人才们)能不辞辛苦地穿越田间小路来我这里,真是太委屈你们了。我们坐在一起喝酒聊天,我心里一直记着这份情谊。这种写法,完全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的口吻,反而像是一个求才若渴的朋友在跟你掏心窝子说话。
最后,他用了周公吐哺的典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为了接待贤才,洗头的时候要多次握着湿头发,吃饭的时候要多次吐出嘴里的食物,就是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有本事的人。曹操在这里引用周公,意思很明白:我曹操也要像周公一样,放下一切身段来尊重和渴求人才,我的目标是让天下的人才都真心归附于我。
现在你再把“呦呦鹿鸣”放回到整个《短歌行》的语境里看,就能感觉到它的分量了。它就像一个信号,开启了曹操整个求贤若渴的情感表达。它不再是《诗经》里那种贵族宴饮的背景音乐,而是变成了曹操内心强烈渴望的呐喊。他用最经典的诗句,表达了最迫切的现实需求。他把一个公共的、仪式化的意象,变成了一个私人的、充满情感和政治意图的表达。
说白了,曹操的巧妙之处在于,他利用了《诗经》这块金字招牌。直接说“我需要人,你们快来吧”,显得很直白,不够有文化,吸引力也不够。但是,他引用“呦呦鹿鸣”,一下子就把格调拉高了。这既显示了他自己的文化修养,又能让那些读书人感觉受到了尊重。他仿佛在说:“你们看,我懂你们的文化,我尊重你们信奉的价值。我不是一个只会打仗的粗人,我能给你们的,不止是功名利禄,还有知己之情。”
这种做法,在当时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曹操的“求贤令”和这首《短歌行》所表达出的态度,确实为他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比如郭嘉、荀彧等人,都是在他的这种诚意感召下汇聚到他的麾下。
所以,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绝不是简单的掉书袋。他是把一个古老的、田园牧歌式的场景,成功地转化成了一个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政治符号。他把诗句的原意——“欢迎宾客”,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用最大的诚意和最好的待遇,来邀请天下的英雄豪杰,共同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这种“旧瓶装新酒”还能装得如此贴切、如此有力量,这就是曹操作为政治家和文学家都同样杰出的地方。他不仅读懂了《诗经》,更读懂了人心。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