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俞”的“俞”,标准读音是 shù,第四声。
不是 yú。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都念成 shèn yú。这太正常了,因为“俞”这个字在生活里,十有八九都念 yú,比如俞先生、俞老师。所以看到“肾俞”,第一反应就是 shèn yú,这是一种惯性。
但是,在中医经络穴位的这个特定领域里,它就是个特例。
这里的“俞”是通假字,通“腧”,所以读音要跟着“腧”走,念 shù。你可以现在就去查任何一本权威的字典,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翻到“俞”字那一页。你会发现它有好几个读音,其中一个就是 shù。字典会明确地告诉你,这个读音用于“腧穴”这个词。
“腧穴”是什么?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穴位。在古代,尤其是在中医的经典著作里,“俞”和“腧”经常被混用,但它们指向的是同一个概念。
那么,“腧”(shù)这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本意是“输送”、“转输”。你想想“运输”的“输”(shū),发音是不是很接近?它们在意思上也有关联。穴位,特别是背部的这些俞穴,被认为是脏腑气血向体表输送和灌注的特定通道或枢纽。
所以,“肾俞穴”这个名字,直白点翻译,就是“肾脏气血向外输送的关口”。理解了这一层意思,你就会觉得念 shèn shù 才是最准确、最符合它功能的读法。它强调的是一个动态的“输送”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名字。
而且,这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在中医里,这是一个成体系的命名规则。你去看人体经络图,在背部脊柱两侧,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经络叫“足太阳膀胱经”。这条经络上有一系列以“脏腑名 + 俞”命名的穴位,我们统称为“背俞穴”。
比如:
肺俞(fèi shù)
心俞(xīn shù)
肝俞(gān shù)
脾俞(pí shù)
胃俞(wèi shù)
大肠俞(dà cháng shù)
所有这些,无一例外,全部都念 shù。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专业的中医师或者中医学院的学生会把它们念成 gān yú 或者 fèi yú。在所有正规的中医药大学里,教科书上标注的读音、老师在课堂上教的读法,以及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标准,都明确规定这些穴位里的“俞”读作 shù。
如果你去一个专业的中医诊所或者医院针灸科,跟医生说“我感觉我 shèn yú 这个地方不舒服”,医生肯定能听懂你的意思。但是,他心里会立刻明白,你对中医经络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这就像一个程序员把 Java 念成“爪哇”一样,虽然大家也懂,但内行一听就知道区别。
我记得自己刚开始学这些的时候,也是念错了好几个月,还跟朋友们“科普”错误的读音。后来有一次,我跟着一位老中医学习,很自然地提到了“shèn yú”,他当时停顿了一下,笑着跟我说:“小伙子,是 shèn shù。你记住,背上这些穴位都是气血的‘运输站’,所以念 shù,运输的输。”
他没有直接说我错得离谱,而是把字背后的道理讲给我听,那一下我就豁然开朗,而且再也没忘掉过。从那以后,我才真正理解,很多知识点不是死记硬背一个读音,而是要理解它为什么这么读。
那什么时候“俞”才念 yú 呢?
就是在它不作为穴位名称,表达其他意思的时候。最常见的就是用作姓氏,比如俞姓。还有一些古文里的用法,表示“允许”、“同意”,比如“允俞”,这里的“俞”就有肯定的意思。这些场景跟中医的“输送”概念完全没关系,自然就用回它最常见的读音 yú。
所以,你可以总结出一个非常简单的判断方法:
只要你看到“俞”字是跟在一个脏腑(心、肝、脾、肺、肾等)或者一个身体部位(比如腰)后面,用来指代一个穴位时,那它就读 shù。
这个小小的读音问题,其实背后反映了中医理论的逻辑。命名不是随意的,而是高度概括了穴位的功能和定位。肾俞这个穴位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被看作是肾脏功能在体表的一个直接反应点和治疗点。当肾气虚弱时,按压肾俞穴常常会有酸胀感;通过艾灸或者按摩肾俞穴,又可以有效地温补肾阳、强健腰膝。它的核心作用就是“转输”肾气。
所以,下次再看到“肾俞”两个字,直接、自信地念出 shèn shù。这不仅是一个正确的读音,更代表着你对这个穴位背后中医文化和理论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