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会计只能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吗

会计只能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吗?这问题听起来有点像“一加一等于二吗?”那么基础,但真要聊起来,里面的门道还不少。

咱们平时接触的会计,不管是公司财报还是个人记账,好像默认了钱是唯一的尺子。利润多少、资产多少,全是用元、角、分来算的。这在会计上叫“货币计量假设”(Monetary Unit Assumption),是会计这栋大厦的几根基础柱子之一。 这个假设的意思是,所有能被记录到账本上的经济活动,都必须能换算成一个统一的货币单位,比如人民币或者美元。

为什么非得用钱来算呢?很简单,为了方便。你想想,一个公司里有厂房、有电脑、有专利、还有一堆原材料,这些东西长得完全不一样,价值也天差地别。如果不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账本就会乱成一锅粥。今天记“入库大米500斤”,明天记“购入专利一项”,后天又记“建成厂房一栋”。到了年底老板问,咱公司今年到底有多少家当?会计只能把账本一摊,说:“有米、有专利、有厂房。”这不等于什么都没说吗?

所以,用货币来计量,就是为了把这些五花八门的东西拉到同一个维度上比较。厂房值1000万,专利值200万,原材料值50万,这样一加,总资产1250万,清清楚楚。有了这个统一的单位,我们才能做加减乘除,才能算利润,才能比较不同公司,或者同一个公司不同年份的经营情况。可以说,没有货币计量,现代商业社会的大部分决策都得歇菜。

但是,问题来了。这根叫“货币”的尺子,真的那么准吗?

第一个问题是,钱会“缩水”啊。通货膨胀这事儿大家都懂。今天手里的100块,跟十年前的100块,购买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可是,在传统的会计账本上,这事儿通常是被忽略的。这叫“币值稳定假设”,也就是假装钱的购买力不变。 比如,一家公司10年前花50万买了块地,现在这块地可能值500万了。但在账本上,如果按照历史成本记账,它的价值可能还记着是50万。这就导致财报上的数字跟实际情况脱节。当通货膨胀很严重的时候,比如之前有些南美国家,这个矛盾就特别突出。一份用“缩水”的货币编出来的报表,很容易误导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会计界也想了些办法,比如通货膨胀会计(Inflation Accounting),试图调整报表数据来反映购买力的变化,但这套方法操作起来很复杂,也没能全面推开。

第二个问题是,很多很重要的东西,根本没法用钱来衡量。一个公司的价值,真的就只是它账上那些资产的数字总和吗?肯定不是。

比如说,一个公司的品牌值多少钱?可口可乐这个牌子,你要让它出个价,它可能自己都说不清楚。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厂房和可乐库存。但是,在会计上,只有外购的品牌(比如收购了一个带品牌的公司)才能作为“无形资产”入账,自己辛辛苦苦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品牌声誉,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交易价格,通常是不能放进资产负债表的。

再比如,人力资源。一个公司最宝贵的财富是员工,特别是那些核心的技术大牛和管理人才。但人不是公司的财产,你没法像买卖机器一样给他们标价。所以,无论一个团队多么有创造力、多么凝聚人心,这些价值在财务报表上都体现不出来。从账面上看,养着这些“最贵”的员工,体现出来的反而是每个月一大笔的工资费用,反而“拉低”了利润。这显然不完全合理。

还有客户关系、管理流程、企业文化等等,这些东西对一个公司能不能赚钱、能不能长久活下去,影响巨大,但它们都没法直接用货币计量,也就进不了传统的会计账本。

所以,你看,只用货币这把尺子,会漏掉太多重要的信息。它衡量了企业“硬”的一面,比如资产和负债,但往往忽略了那些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

那怎么办呢?会计就只能死守着货币计量这一亩三分地吗?

当然不是。实际上,会计一直在进化,早就开始在货币计量之外,寻找和使用其他的“尺子”了。这些非货币的计量单位,虽然不能直接加到财务报表里,但它们作为补充信息,作用越来越大。

最典型的就是现在越来越火的ESG报告,也就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报告。

在环境方面,一个公司今年消耗了多少吨水?排放了多少吨二氧化碳?产生了多少立方米的工业垃圾?这些数据就是用非货币单位(吨、立方米)来计量的。这些指标直接反映了公司对环境的影响,也关系到它未来可能面临的环保罚款或者碳税成本。对于投资者来说,一家在环保上不负责任的公司,长期来看风险肯定更高。这些信息,你光看利润表是看不出来的。

在社会责任方面,公司为员工提供了多少小时的培训?员工满意度指数是多少?供应商的合格率是多少?产品安全召回了多少次?这些计量单位是“小时”、“指数”、“百分比”、“次数”。它们衡量了一个公司作为社会一份子的表现。一个不关心员工、不善待供应商、产品质量差的公司,就算短期内能赚钱,长期来看口碑和业务也难以为继。

在公司治理方面,董事会里独立董事的比例是多少?高管薪酬和公司业绩的关联度有多高?这些信息同样是用非货币的“比例”来衡量的,反映了公司的管理水平和透明度。

这些非货币信息,正被越来越多地整合到公司的年度报告里,和传统的财务报表放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更完整的公司画像。投资者、政府、甚至普通消费者,都可以通过这些多元化的信息,来更全面地评价一家公司。他们不再只关心“你赚了多少钱?”,也开始关心“你是怎么赚钱的?”、“你为了赚钱付出了哪些环境和社会成本?”。

除了ESG报告,很多公司内部管理也早就不用单一的货币指标了。比如,在生产车间里,考核的是产品的合格率、单位产品的生产耗时、机器的故障率。在销售部门,考核的是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新客户增长数。这些指标都不是直接用钱来算的,但它们是驱动公司最终实现盈利的根本因素。只有把这些过程指标管好了,最终的财务结果才可能是好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的管理思想,它要求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维度来综合评价业绩,其中后三个维度大量使用了非货币计量单位。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会计只能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吗?

答案是:在核心的财务报表里,是的,货币目前仍然是、且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依然会是那个最基础、最通用的计量单位。这是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加总性。

但是,在更广义的“会计”或者说“商业报告”的范畴里,答案则是否定的。会计的边界正在不断扩大。它不再仅仅是记录和报告钱的来龙去脉,而是要更全面地反映一个组织的价值创造过程和它对周遭世界的影响。在这个更大的舞台上,各种非货币的计量单位,比如吨、小时、百分比、满意度评分等等,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补充角色。

可以这么理解,货币计量给了我们一个骨架,让我们能看清一个公司的基本轮廓和规模。而非货币计量则像是血肉和神经,它让这个骨架变得鲜活,让我们能了解它的健康状况、行为模式以及未来潜力。一个好的会计体系,一定是这两者的结合。只看钱,容易变成一个短视的、只关心账面利润的数字机器;而完全抛开钱,又会变得虚无缥缈,无法落地。

未来的会计,一定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传统的、以货币为基础的财务会计,确保商业语言的统一和规范;另一条腿则是新兴的、包含各种非货币指标的管理会计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它让信息更丰满、决策更全面。所以,下次再看到一份公司财报时,除了看它赚了多少钱,不妨也找找看,它有没有告诉你那些用钱无法衡量的故事。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会计只能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吗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