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里的“坐”是啥意思?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牵扯到古人怎么说话,跟我们现在有点不一样。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本身,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就出在这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上。我们现在说“坐”,第一反应就是坐下,一个动作。要是这么理解,那这句诗就成了“停下车,坐下来,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听起来好像也说得通,画面感也有:诗人把车停在路边,找了个地方坐下来,静静地欣赏风景。
很多年来,大部分人就是这么理解的。你看,这很符合我们对一个诗人游山玩水的想象。走累了,看到美景,自然就停下来歇歇脚,坐着慢慢看。这个解释简单、直观,也符合诗的意境。把“坐”解释成一个具体的动作,让整个画面变得非常生动。
但是,问题来了。在古代汉语里,一个字的意思往往比我们现在想的要多。 “坐”这个字,除了表示“坐下”这个动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思,就是当“因为”或者“由于”讲。
这个用法在古诗文里其实不少见。比如,唐代另一位大诗人刘禹锡有首诗叫《竹枝词》,里面有句“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另一首里有“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不对,我们说的是“坐”。还是刘禹锡,他有句子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也不是这句。我们换个例子,李白的《望天门山》里没有,杜甫的诗里倒是有。比如杜甫在《蜀相》里写“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好像也没有。
我们换个思路查查资料。确实,在很多古籍里,“坐”就是当“因为”讲。比如《史记·项羽本纪》里,项羽后来反思自己为什么失败,里面提到一个细节,范增多次示意他杀掉刘邦,项羽“默然不应”。范增出去后对项羽的部下说:“唉,这小子不足以共谋大事!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今天就要被他俘虏了!”(原文是:“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这里面虽然没有“坐”字,但我们能看到,古代的叙事是很直接的。
我们找一个明确的例子。比如唐代另一位诗人李商隐的《贾生》里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句诗是感叹汉文帝不问治国安邦的大事,反而去问鬼神。如果里面有个“坐”字,比如改成“坐问鬼神不问苍生”,那这个“坐”就很可能是“因为”的意思。
好了,我们回到杜牧这首诗。如果把“坐”解释成“因为”,那“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话就变成了:“我停下车,是因为太喜爱这傍晚的枫林了。”
你看,这么一解释,整个句子的逻辑关系就更清楚了。诗人为什么要停车?不是因为走累了想坐下歇歇,而是因为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停了下来。这里的“停车”是结果,“爱枫林晚”是原因。“坐”这个字,就像一个连接词,把原因和结果串联了起来。
这种解释,很多学者和老师都更倾向于这一种。为什么呢?
第一,从语法结构上说,“坐”字作连词,连接动作和原因,在唐诗的语言习惯里是很常见的。它让诗的语言显得更精炼、更有古韵。如果把“坐”理解成动词“坐下”,那“停车”和“坐”就是两个并列的动作,中间缺少一个明确的因果关系,读起来虽然也通顺,但逻辑上没有“因为”这么紧密。
第二,从情感表达上说,“因为”这个意思更能突出诗人对枫林晚景的沉醉和痴迷。你想想那个情景:诗人在山路上赶着车,本来是要继续往上走的。结果,一抬头,看到了傍晚时分,夕阳照耀下的那一片火红的枫林。这景色太美了,美到让他一下子就忘了自己还在赶路,不由自主地就把车停了下来。这种“情不自禁”的强烈情感,用一个“因为”来解释,比“坐下来欣赏”要强烈得多。前者是被动地被美景吸引,后者是主动地做出一个决定。显然,前者的情感冲击力更强,也更符合诗歌创作中那种瞬间的感动。
而且,我们再看这句诗的上下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第一句就交代了环境,山很高,路很远,还是倾斜的石子路,说明走起来并不轻松。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正常的旅人想的应该是赶紧赶路,找个地方投宿。可是诗人却“停车”了。这个反常的举动,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理由来支撑。这个理由就是“爱枫林晚”。“坐”字把这个强大的理由直接点了出来,强调了不是因为累,不是因为天色已晚需要休息,纯粹就是因为景色太美,让我走不动道了。
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小小的思想实验。如果你是杜牧,你看到了那样的景色,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先想“啊,好美,我得找个地方坐下来好好看看”,还是直接就被美景震撼得停下了脚步?我想大多数人都是后者。那种瞬间的、发自内心的赞叹,是不需要经过“我要坐下”这个理性思考过程的。所以,把“坐”理解为“因为”,更能还原当时诗人最真实、最直接的心理活动。
当然,这并不是说把“坐”解释成“坐下”就一定是错的。语言本身就有多义性,一首诗更是可以有多种解读。有人就喜欢那种“停车、坐下、欣赏”的连贯画面,觉得那样的意境更悠闲、更从容。这也没什么问题,文学欣赏本来就允许个性化的理解。
但是,如果我们追求更贴近作者原意、更符合古代汉语语法习惯的解释,那么“因为”这一说,确实更占上风。它不仅让诗的逻辑更严谨,情感表达更强烈,也让我们对古代汉语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所以,下次再读到“停车坐爱枫林晚”时,你可以试着在心里把“坐”字替换成“因为”来读一下:“停下车,只因为太爱这傍晚的枫林了。” 你会发现,整首诗的韵味,似乎一下子又深了一层。那种对美的痴迷,那种在旅途中的偶然邂逅带来的巨大惊喜,都通过这个小小的“坐”字,传递得淋漓尽致。
这其实就是读古诗的乐趣之一。有时候,一个字的理解不同,整首诗的意境和味道都会有些许差别。而搞清楚这些细微的差别,就像是和一个几千年前的古人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你能更准确地捕捉到他当时的心情和思绪。这比单纯地把诗句翻译成白话文,要有意思得多。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