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系统了解教育这个领域,直接啃那些大部头的教育理论专著是个硬核但有效的方法。这些书不好读,但只要你能啃下来几本,对教育的理解立马就不一样了。下面聊聊几本绕不开的经典,它们塑造了我们今天对教育的看法。
一、 如果你对“教育应该是什么样”感到迷茫
很多时候我们讨论教育,其实是在讨论教育的目的和哲学。有几本书,算是这个领域的基石,不读它们,很多后面的理论都看不懂。
- 柏拉图的《理想国》
这本书聊的是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但花了大量篇幅讨论这个国家的公民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柏拉图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哲学王”,也就是有智慧、有德性的统治者。他设计的教育体系,从音乐、体育到数学、哲学,一步一步筛选和培养人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最早系统地把教育和政治、和人的灵魂善恶联系在一起。读它能让你思考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到底想通过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 卢梭的《爱弥儿》
这本书完全是另一个路子。卢梭的核心思想是“自然教育”。 他觉得社会把天性善良的孩子给教坏了,所以教育应该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天性,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自然成长。 书里虚构了一个叫爱弥儿的孩子,从出生到成年,他的老师做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创造环境,引导他自己去探索和学习。 比如,要教他认识方向,不是直接告诉他上北下南,而是把他带到森林里让他自己想办法走出来。这本书对后来的“儿童中心论”影响巨大,很多现代教育理念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这本书是20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教育著作之一。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在民主社会里生活。所以,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应该是一个“雏形的社会”。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和“做中学”的观点。 意思就是,学习不只是为了未来做准备,学习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知识也不是靠死记硬背来的,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来的。 比如,学数学不只是做题,而是可以通过盖个小木屋,在实际测量和计算中学。杜威的思想,直接推动了现代教育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
二、 如果你想知道“孩子是怎么学习的”
懂了教育哲学,还需要懂点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这样才能明白孩子的大脑是怎么工作的,学习是怎么发生的。
- 皮亚杰的《儿童的心理发展》
皮亚杰是建构主义的开山鼻祖。 他的理论核心是,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分阶段的,而且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儿童在和环境的互动中自己“建构”起来的。 他提出了“同化”和“顺应”两个核心概念,简单说就是,孩子会用自己已有的认知框架去理解新事物(同化),如果理解不了,就会调整自己的认知框架来适应新事物(顺应)。 了解皮亚杰的理论,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给一个三岁的孩子讲复杂的抽象道理是没用的,因为他的认知水平还没到那个阶段。
- 维果茨基的《思维与语言》
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观点有些不同。他特别强调社会和文化在儿童学习中的作用。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概念叫“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孩子自己能独立完成的水平,和在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他认为,教学就应该发生在“最近发展区”,给孩子搭一个“脚手架”,帮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 维果茨基的理论告诉我们,老师和同伴在学习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自己瞎摸索,也不是直接把答案喂给他,而是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
- 丹尼尔·威林厄姆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这本书比较现代,作者是一位认知心理学家。他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大脑工作的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如何应用在教学中。 比如,他提出“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意思是说,你对一件事思考得越多,记得就越牢。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死记硬背效果差,而通过解决问题、做项目来学习效果好。他还解释了为什么好奇心是学习的驱动力,以及如何设计问题才能让学生感到愉悦。这本书操作性很强,能帮你理解很多教学方法的底层逻辑。
三、 如果你想寻找一些具体的教学启发
除了宏大的理论,还有一些书能给你提供非常具体的实践指导和启发。
-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这本书也被称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的一位教育家,他一辈子都在一所农村学校当校长。 这本书里没有太多复杂的理论,全是他自己教育实践的总结。 比如他会讲到,要让学生热爱阅读,老师自己首先得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他还强调“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好的教育应该触动学生的心灵。这本书读起来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校长在跟你聊天,非常真诚,而且里面的很多建议到现在都不过时。
- 马克斯·范梅南的《教育的情调》
这本书讨论的是教育中那些难以言说但又至关重要的东西,比如教育机智、爱、关心。作者认为,教育不只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好的老师需要有“教育机智”,也就是在面对教室里各种突发状况时,能凭直觉做出智慧、得体的反应。比如,一个学生上课捣乱,是严厉批评还是幽默化解?这没有标准答案,考验的就是老师的教育机智。这本书能帮你把目光从教学技术转向教育中更“软”但更核心的部分。
-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这本书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它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四个基本问题,也就是著名的“泰勒原理”: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如何选择学习经验来实现这些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如何评价这些学习经验? 这四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构成了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的整个框架。直到今天,我们设计一门课程、一堂课,都离不开这个基本逻辑。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如何设计教学,这本书是绕不开的。
当然,值得读的教育专著远不止这些。比如,挑战传统学校模式的《去学校化社会》,关注学前教育的福禄贝尔的著作,还有中国本土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等人的文集,都值得去读。 啃这些书的过程会很慢,甚至有点痛苦,但它们能帮你建立一个思考教育问题的底层框架,让你看得更深、更远。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