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登乐游原古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第一次读到李商隐这首《登乐游原》的时候,我还在上中学,说实话,当时没觉得有多好。不就是说夕阳很美,但可惜天快黑了嘛?这有啥了不起的,谁没见过夕阳,谁没感叹过好景不长?那时候的语文老师还非要我们体会其中“深刻”的含义,什么怀才不遇啊,什么对晚唐国运的担忧啊。说实话,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这些都太遥远了,远不如窗外的篮球场有吸引力。

但是,人总会慢慢长大,经历的事情多了,再回过头来看这首诗,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你会发现,那些年少时觉得“不过如此”的东西,其实藏着很深的人生况味。

我们先来聊聊这首诗的背景。乐游原,在今天的西安市南边,是唐代长安城内的一块高地。 在唐朝那会儿,这里可是个热门的游览胜地,地势高,视野开阔,文人墨客、皇亲国戚都喜欢往这儿跑,登高望远,饮酒作诗。 想象一下,在没有高楼大厦的年代,站在这个城市的制高点,俯瞰整个长安城,那种感觉肯定很棒。

作者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 一说起李商隐,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些“无题”诗,什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得那叫一个情深意切,缠绵悱恻。但其实,李商隐的诗风很多变,除了爱情诗,他也写了很多怀古咏史、针砭时弊的作品。他这个人,才华横溢,但一辈子过得挺憋屈。他深陷于当时朝廷的“牛李党争”,一辈子在政治斗争的夹缝里求生存,仕途坎坷,怀才不遇。 所以,他诗里常常带着一种很浓的忧郁和伤感气质。

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再来看这首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向晚”,就是傍晚的时候。“意不适”,就是心情不太好,觉得有点烦闷。为什么烦闷?诗里没说,但结合李商隐的生平来看,多半又是在工作上或者生活上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了。心情不好的时候怎么办?有的人选择大吃一顿,有的人选择蒙头大睡,而我们的诗人李商隐选择了一个很有格调的方式——“驱车登古原”。

这里的“车”,可不是我们现在的小轿车,那时候应该是马车。傍晚时分,一个人坐着马车,来到这古老的乐游原上。这个“古”字用得特别好,一下子就把时间的纵深感拉开了。这片高地,千百年来,见证了多少人的登高望远,又见证了多少王朝的兴衰更替。李商隐来到这里,他的心情是郁闷的,他想通过登高望远来排解内心的烦恼。

这其实也是我们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总想找个开阔的地方待着,比如爬上山顶,或者去海边看看,好像把视野打开了,心里的那点事儿也就不算什么了。

然后,重点来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当李商隐登上乐游原,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无限好”的夕阳。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是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给整个长安城都镀上了一层金边。远处是连绵的群山,近处是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一切都笼罩在这片壮丽辉煌的暮色之中。那一刻的景色,一定是美到让人窒息的。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内心的郁闷,似乎一下子就被治愈了。他忍不住发出了“夕阳无限好”的赞叹。

这是一个很真实的心理过程。当你被一件事情困扰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宏大而美丽的景象,你的注意力会被瞬间转移,个人的那点小烦恼,在自然的壮美面前,会显得微不足道。

但是,李商隐毕竟是李商隐,他的感慨没有停留在“哇,好美”这个层面。紧接着,他笔锋一转,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只是近黄昏。”

就是这五个字,把前面“无限好”的赞叹,一下子拉回到了一个伤感的现实中。是啊,夕阳再美,也终究是短暂的。黄昏过后,黑夜就要降临了。这种美好,注定无法长久。

年少时读不懂的,正是这个“只是”。我们年轻的时候,总觉得未来有无限可能,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但随着年岁渐长,你会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你会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就像这夕阳一样,虽然灿烂,却很短暂。可能是青春,可能是爱情,也可能是人生中的某一个黄金时期。

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人到中年,而且身处的时代是“晚唐”。“晚唐”这两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末世的苍凉感。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已经像这即将落山的太阳一样,辉煌不再,一天不如一天。李商隐作为一个身处其中的人,他对国家的衰落、对个人前途的渺茫,都有着切肤之痛。

所以,这句“只是近黄昏”,表面上是在感叹夕阳短暂,实际上,是在感叹他自己的人生,感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看到了夕阳的美,也看到了这美好背后的消逝。这种复杂的心情,是一种典型的成年人的无奈。既留恋美好的事物,又清醒地知道这份美好即将逝去,却又无能为力。

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打动无数人,就是因为它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语言,写出了一种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可能都会有那么一个“近黄昏”的时刻。可能是你辛苦打拼的事业遇到了瓶颈,可能是你深爱的人即将离你而去,也可能只是单纯地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很多事情已经力不从心。在那些时刻,你再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啊,原来他早就把我的心情写出来了”的共鸣。

而且,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把话说死。它只是把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摆在你面前,至于你从中读到的是对美好事物逝去的伤感,还是“珍惜当下”的感悟,甚至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悲壮,都可以。

有人说,这体现了诗人消极的一面。但我倒觉得,能清醒地认识到“近黄昏”的现实,本身就是一种成熟和深刻。很多人只看到了“夕阳无限好”,沉醉于眼前的灿烂,却忘了这灿烂背后的危机。而李商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既看到了美,也看到了美即将消逝的宿命。这种清醒,带着一种悲剧性的美感。

我们不妨再把这首诗放在整个中国诗词的脉络里看。写登高望远、抒发愁绪的诗有很多。比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是一种宇宙级的孤独和悲怆。再比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是一种家国沦丧、身世飘零的沉郁顿挫。

和这些诗比起来,李商隐的这首《登乐游原》显得更“轻”,更个人化。它没有那么宏大的叙事,也没有那么沉重的历史感。它就是一个普通人在一个普通傍晚的普通感慨。但正是因为这份“普通”,才让它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能够和一千多年后,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心境,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所以,现在再回过来看这首诗,我觉得它一点都不简单。它用短短二十个字,写尽了人生的美好与无奈,写出了时间流逝的永恒主题。它告诉我们,要懂得欣赏当下的美好,也要有勇气面对这美好终将逝去的现实。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登乐游原古诗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