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ck
这个词,你要是直接问我,我脑子里会“duang”地一下冒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
第一个,特别简单,就是鸭子叫。嘎嘎嘎,那种你小时候在公园里喂面包屑时听到的声音。对,quack
最基本、最没悬念的意思,就是个拟声词,模拟鸭子的叫声。英文儿歌里唱“Five little ducks went swimming one day…”,那鸭妈妈召唤孩子的声音,就是“Quack, quack, quack, quack”。简单,直接,毫无技术含量。
但,这只是这个词的冰山一角。quack
真正“带劲儿”的地方,是它的第二个意思,也是它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负面语境里,威力十足的那个意思:冒牌医生,或者说得更狠一点,江湖骗子。
是的,你没听错。一个听起来有点可爱的鸭子叫,怎么就跟骗子,尤其是医疗领域的骗子扯上关系了呢?
这事儿就有意思了。你脑海里几乎可以立刻浮现出那个画面:中世纪欧洲某个尘土飞扬的市集广场,一个家伙站在破木板搭成的高台上,唾沫横飞地向着底下黑压压的人群,兜售他那瓶号称能包治百病,上治秃头下治脚气,甚至能让死人开口说话的神奇药水。他喊得声嘶力竭,吹得天花乱坠,那副架势,那种喧闹又空洞的叫卖声,像不像一只不停嘎嘎叫的鸭子?又吵,又重复,内容嘛,全是空的。
这个联想,简直绝了。
语言学家考证说,这个用法很可能源自一个荷兰语词 kwakzalver
。这个词就更有画面感了,kwakken
在荷兰语里有“吹嘘、夸口”的意思,而zalf
就是“药膏、油膏”。连起来,kwakzalver
就是“一个吹嘘自己药膏疗效的人”。这不就是我们说的“卖假药的”吗?这些人为了推销自己的“神药”,必须大声吆喝,不停地重复那些夸张的疗效,那种喧嚣的状态,就被人和鸭子那种持续、响亮的 quack, quack
声联系在了一起。
于是,quack
就从一个单纯的拟声词,升华了,进化了,变成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标签。它专指那些没有行医资格,却冒充医生招摇撞骗的人。他们可能穿着白大褂,嘴里蹦着一堆你听不懂的“专业术语”,但实际上,他们开出的“疗法”和“药物”毫无科学根据,纯粹是伪科学。
所以,当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说 “That doctor is a quack!” 的时候,他绝对不是在说那个医生喜欢学鸭子叫。他是在用一种非常强烈、非常鄙夷的语气,指控那个人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一个庸医。这个词的攻击性可比说“He is a bad doctor”强太多了。后者可能只是指他医术不精,但前者,是在直接攻击他的人品和职业道德,是在说他根本就不是个医生,而是一个利用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对疾病的恐惧来牟利的诈欺犯。
这个词的用法也相当灵活。
它可以是名词,指代“那个人”。
比如:“Don’t listen to him, he’s a complete quack.”(别听他的,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江湖骗子。)
它也可以当形容词用,修饰“那些东西”。
比如,人们会说 “quack medicine”(假药)、“quack remedies”(骗人的疗法)或者 “quack theories”(伪科学理论)。现在网上那些宣传喝某种神奇果汁就能治愈癌症的,或者卖你一个天价能量手环说能改善磁场的,都属于 quackery 的范畴。Quackery
就是由quack
衍生出来的名词,专门指“江湖医术”或“招摇撞骗的行为”。
你看,一个简单的词,背后牵扯出的是一部人类与疾病、恐惧、以及骗局斗争的辛酸史。从古代广场上卖蛇油(snake oil,另一个形容假货的绝佳词汇)的小贩,到今天互联网上打着“自然疗法”、“量子疗愈”旗号收割智商税的各路“大师”,他们的本质,都是 quack
。他们叫卖的方式可能从嘶吼变成了精美的PPT和温柔的直播,但那份喧嚣、空洞、夸大其词的内核,和几百年前那只嘎嘎叫的“鸭子”,毫无二致。
所以,下次你再听到 quack
这个词,别只想到水面上悠闲游过的小鸭子了。你要警惕起来。这个词提醒我们,在面对健康问题时,一定要擦亮眼睛。那些把话说得太满,把疗效吹得太神,动不动就挑战现代医学体系,却拿不出任何可靠证据的,十有八九,就是一只现代的 quack
。
他们的声音或许听起来很自信,很有说服力,但你仔细听,剥开那些华丽的辞藻,内里可能什么都没有,只剩下回荡的、空洞的——
嘎。嘎。嘎。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