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nice,字面意思,就是“要友好”、“待人随和”。很简单,对吧?小学一年级的英语水平。但你要是只理解到这儿,那可就太天真了。真的。太天真了。
这句话,尤其在北美文化语境里,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指令。它是一套复杂的、盘根错节的、有时甚至有点虚伪的社交密码。它像一张通行证,一张在北美社会文化肌理中几乎无处不在的隐形通行证,你得有,但光有这张证,你哪儿也去不了,甚至有时候,这张证本身就是个陷阱。
我们先从最表层的说起。那种你在咖啡店里能遇到的 be nice。你帮后面的人扶一下门,对方说“thanks”,你回一句“no problem”,你们互相交换一个短暂但标准的微笑。这就是 nice。店员问你“how are you doing today?”,你哪怕今天过得像坨屎,也要条件反射地回答“Good, you?”,这也是 nice。它是一种社会润滑剂,一种避免一切不必要摩擦的默认设置。它追求的不是真心,是“顺滑”。在这种场景下,be nice 的核心要义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不要表现出负面情绪,保持表面和平。这是一种高效的、低成本的社交方式,没什么不好,但也没什么“好”的。它就像空气,你需要它,但你不会赞美空气。
但接下来,味道就变了。
Be nice 会摇身一变,成为一种武器。一种用来堵住你嘴的,柔软的武器。
你有没有在一次激烈的争论中,当你摆出事实、逻辑清晰、但情绪激动地指出对方的问题时,对方或者某个“和事佬”飘来一句:“Hey, let’s be nice.”?
体会一下这个瞬间。这句话的潜台词不是“让我们友好讨论”,而是“你的情绪让我不舒服了,请你闭嘴”。它根本不关心你的论点是否正确,不关心你激动的情绪背后是否有正当的理由。它只关心一件事:你破坏了“表面和平”这个游戏规则。你的愤怒、你的较真、你的不妥协,都是“不 nice”的。于是,be nice 在这里成了一种巧妙的道德绑架,它把焦点从“事情的对错”瞬间转移到了“你态度的对错”上。你再继续说,你就是那个“开不起玩笑”、“太严肃”、“不友好”的人。这招,尤其对那些习惯于息事宁人或者害怕冲突的人来说,杀伤力巨大。
而对女性来说,be nice 这把柔软的刀子,捅得更深。一个表情严肃、据理力争的男人,可能会被评价为“有魄力”、“坚定”;而一个做着同样事情的女人,得到的评价很可能就是“bitchy”或者“aggressive”。然后,总会有人语重心长地劝她:“You should be nice.”,“Smile more.”(多笑笑)。这里的 be nice,几乎等同于一种情绪阉割。它要求女性收起自己的棱角、观点和真实情绪,扮演一个温顺的、无害的、永远令人愉悦的角色。这已经不是社交礼仪了,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用 nice 这层糖衣包裹着,显得温情脉脉,实则恶臭不堪。
说到这儿,就必须引入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区分了:Nice vs. Kind。
我一直觉得,nice 这个词,在很多时候,是个特别廉价的词。而 kind(善良),则要珍贵得多。
Nice 是行为层面的,是表面的,是为了“显得”好。
Kind 是发自内心的,是本质的,是“真的”好。
一个 nice 的人,会避免冲突。你的朋友穿了件丑得惨绝人寰的衣服问你怎么样,一个 nice 的人会说:“挺特别的!”或者“颜色很亮眼!”。他不想让你不开心,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不想处理你“不开心”这个麻烦。
一个 kind 的人,可能会选择更难走的路。他会把你拉到一边,小声说:“说真的,这件可能不太适合你,我觉得你穿另一件会好看一百倍。要不咱俩现在去换了?” 这个行为,从表面看,一点都不“nice”,它让你尴尬,让你面对了一个不舒服的真相。但它的出发点,是真正的为你着想。Kindness(善良)里有同理心,有勇气,有时甚至需要你牺牲掉自己的“nice”形象。
再举个例子。一个同事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漏洞百出的方案,老板还挺欣赏。
一个 nice 的你,会保持微笑,点头称是。会议室里一片祥和。
一个 kind 的你,会举手,用尽可能尊重但清晰的方式,指出方案里可能导致项目失败的几个硬伤。这个举动,让提出方案的同事难堪,让老板的“欣赏”显得有点蠢,气氛瞬间凝固。你一点都不 nice。但你可能拯救了整个团队几个月的辛苦。
看出来了吗?Nice 是一种对外的社交策略,而 Kind 是一种对内的道德选择。
Nice 的反义词是 rude(粗鲁)或者 mean(刻薄)。
Kind 的反义词是 cruel(残忍)或者 indifferent(冷漠)。
这两者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
这也能解释那个在网络上被无数人唾弃的形象——“The Nice Guy”(老好人)。那种永远在帮你、对你笑、随叫随到,但所有这些“nice”的行为背后,都明码标价,期待着你用恋情或者性来“回报”的男人。一旦被拒绝,那层 nice 的画皮瞬间就会被撕得粉碎,露出下面最 mean 最刻薄的獠牙。他们混淆了 nice 和 kind,以为自己付出了 kindness(善良),其实他们只是在进行一场 nice(友好)的表演,一场彻头彻尾的感情投资。他们的友好,是工具,不是品格。
所以,当有人对你说 be nice 的时候,你或许要停下来想一想。
他是在提醒你基本的社交礼仪吗?比如对服务员说声谢谢。如果是,那没问题。
还是说,他是在试图用“友好”这顶大帽子,让你放弃自己的合理诉求和真实情绪?他是在要求你为了表面的和谐,去牺牲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真相、公平,或者你自己的感受吗?
对我来说,我现在的人生信条,已经从追求 be nice 悄悄转变成了追求 be kind。
我不想再做一个永远微笑、从不拒绝、避免一切冲突的“nice person”。那太累了,也太假了。那样的“好”,像一个空心的、精致的巧克力外壳,一捏就碎,里面什么都没有。
我更想做一个 kind person。一个有能力去共情他人痛苦的人;一个有勇气对朋友说出逆耳忠言的人;一个在面对不公时,敢于收起笑容,哪怕显得不那么 nice,也要站出来说“这不对”的人。
这种 kindness,它不总是温暖的,有时甚至带着刺。但它坚固、真诚,有重量。它来自内心深处的选择,而不是来自社交场合的惯性。
所以,be nice 是什么意思?
它既是“请保持友好”,也是“请你闭嘴”。
它既是社交的润滑剂,也是压迫的棉花糖。
而真正重要的,或许不是弄懂它的所有含义,而是在听见这句话时,问自己一个问题:
在此时此地,我是应该选择廉价的 nice,还是选择珍贵的 kind?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