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什么是反三角函数的定义?

要搞懂反三角函数,咱们得先从一个更基本的问题聊起:什么是“反函数”?

别被这个名字吓到,它其实很简单。你看,一个普通的函数,就像一个机器。你塞进去一个东西(输入值,叫 x),它吐出来另一个东西(输出值,叫 y)。比如,函数 y = x + 2。你塞进去 1,它吐出来 3。你塞进去 5,它吐出来 7。

那反函数干的是什么事呢?就是把这个过程倒过来。你把刚才吐出来的 3 塞给反函数,它得能给你吐回去原来的 1。你塞 7,它吐 5。所以,y = x + 2 的反函数就是 x = y – 2。你看,就是输入和输出换了个位置。

简单吧?核心就一句话:反函数就是把原函数的输入和输出颠倒过来。

好,现在咱们把这个想法用到三角函数上。

拿正弦函数 y = sin(x) 举例。这个函数的输入 x 是一个角度,输出 y 是一个比值(对边比斜边)。比如,我们都知道 sin(30°) = 0.5。这里的输入是角度 30°,输出是比值 0.5。

按照反函数的逻辑,反三角函数(比如反正弦函数)就应该是反着来。我给你一个比值 0.5,你得告诉我,是哪个角度的正弦值等于 0.5。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

你可能会立刻回答:“是 30°!”。没错。但是,只有 30° 吗?

你再想想,sin(150°) 是多少?也是 0.5。那 sin(390°) 呢?390° 就是转了一整圈再加 30°,所以 sin(390°) 也等于 0.5。还有 sin(-210°),sin(510°)…有无穷多个角度的正弦值都等于 0.5。

这就麻烦了。一个函数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对于任何一个输入,必须只能有一个确定的输出。如果我问反正弦函数“哪个角度的正弦是 0.5?”,它一下给我一串无穷无尽的答案(30°, 150°, 390°, …),那它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函数了。计算器会直接崩溃。

为了解决这个“一对多”的烂摊子,数学家们想了个办法,简单粗暴但有效:规定一个范围。

他们说:“行了,别吵了。以后只要问反正弦函数,咱们就只在 [-90°, 90°] 这个范围里找答案。找到一个,就是它了,别的都不要。”

这个被钦定的范围,就叫做“主值范围”(Principal Value Range)。

所以,反三角函数的真正定义,是建立在这个人为的规定之上的。

我们来一个一个看。

1. 反正弦函数 (arcsin or sin⁻¹)

它的意思是:“告诉我,是哪个角度的正弦值等于 x?”

  • 它的输入(定义域):必须是 [-1, 1] 之间的数。这很好理解,因为正弦函数 sin 的值域本来就在 -1 和 1 之间,你不可能找到一个角度,它的正弦值是 2。
  • 它的输出(主值范围):必须是 [-90°, 90°] (或者用弧度表示的 [-π/2, π/2])之间的角度。

举个例子:
arcsin(0.5) = ?
我们要找一个角度,它的正弦是 0.5,而且这个角度必须在 -90° 到 90° 之间。答案只有一个:30°。150°虽然也对,但它不在规定的范围里,所以被淘汰了。

再来一个:
arcsin(-1) = ?
我们要找一个角度,它的正弦是 -1,而且这个角度必须在 -90° 到 90° 之间。答案是 -90°。270° 也不行,因为它超出了范围。

所以,arcsin(x) 的完整定义是:在 [-90°, 90°] 这个范围内,找到一个角度,使得该角度的正弦值等于 x。

2. 反余弦函数 (arccos or cos⁻¹)

它的意思是:“告诉我,是哪个角度的余弦值等于 x?”

它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 cos(60°) = 0.5,cos(-60°) = 0.5,cos(300°) = 0.5… 同样有无穷多个答案。

所以,它也需要一个主值范围。但是,它的范围和反正弦函数不一样。

  • 它的输入(定义域):同样是 [-1, 1]。
  • 它的输出(主值范围):是 [0°, 180°] (或者用弧度表示的 [0, π])。

为什么是这个范围?为什么不用 [-90°, 90°] 了?

你想想,如果在 [-90°, 90°] 这个范围里,余弦值永远是正的(因为在一、四象限)。那如果我问 arccos(-0.5) 是多少,在这个范围里根本就找不到答案。所以 [-90°, 90°] 这个范围对余弦函数来说不好用。

而 [0°, 180°] 这个范围就很好。它从 0° 到 90° 时,余弦值从 1 降到 0;从 90° 到 180° 时,余弦值从 0 降到 -1。正好把所有可能的余弦值(-1 到 1)都覆盖了一遍,不多也不少,每个值只出现一次。完美。

举个例子:
arccos(0.5) = ?
我们要找一个角度,它的余弦是 0.5,而且这个角度必须在 0° 到 180° 之间。答案是 60°。-60° 和 300° 都被排除了。

再来一个:
arccos(-0.5) = ?
我们要找一个角度,它的余弦是 -0.5,而且这个角度必须在 0° 到 180° 之间。答案是 120°。240° 就不行。

所以,arccos(x) 的完整定义是:在 [0°, 180°] 这个范围内,找到一个角度,使得该角度的余弦值等于 x。

3. 反正切函数 (arctan or tan⁻¹)

它的意思是:“告诉我,是哪个角度的正切值等于 x?”

老规矩,正切函数也是周期性的,tan(45°) = 1,tan(225°) = 1… 所以也需要规定范围。

  • 它的输入(定义域):可以是任何实数。因为正切函数的值域是从负无穷到正无穷的。
  • 它的输出(主值范围):是 (-90°, 90°) (或者用弧度表示的 (-π/2, π/2))。

注意,这里是圆括号,不是方括号。因为在 -90° 和 90° 这两个点上,正切函数没有定义(分母为零),所以不能包含这两个端点。这个范围的选择和反正弦很像,因为它能覆盖所有正切值(从负无穷到正无穷)一次。

举个例子:
arctan(1) = ?
我们要找一个角度,它的正切是 1,而且这个角度必须在 -90° 和 90° 之间。答案是 45°。

arctan(-√3) = ?
我们要找一个角度,它的正切是 -√3,而且这个角度必须在 -90° 和 90° 之间。答案是 -60°。

所以,arctan(x) 的完整定义是:在 (-90°, 90°) 这个范围内,找到一个角度,使得该角度的正切值等于 x。

搞清楚这个核心逻辑——“为了保证答案唯一而人为规定一个范围”——你就抓住了反三角函数的命脉。

我以前在做物理题,特别是涉及到矢量分解或者力学角度计算的时候,经常要用到反三角函数。比如,算出来一个物体的水平分速度是 4 m/s,竖直分速度是 3 m/s,那它的合速度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夹角是多少?

这个角度 θ 的正切值是 tan(θ) = 3 / 4 = 0.75。
要算 θ,就要用反正切:θ = arctan(0.75)。
我把这个输进计算器,它会给我一个答案,大概是 36.87°。

计算器之所以能给我一个确定的答案,就是因为它严格遵守了反正切函数的主值范围定义。它不会问我:“你想要的那个角是在第一象限还是第三象限啊?”它只会默默地在 (-90°, 90°) 这个范围里找,找到了就给我。

然后,就轮到我自己了。我需要根据题目的实际情况,判断这个 36.87° 是不是我最终想要的答案。在这个例子里,因为水平和竖直分速度都是正的,所以合速度肯定在第一象限,36.87° 就是正确答案。

但如果水平分速度是 -4 m/s,竖直分速度是 -3 m/s,那么 tan(θ) = (-3) / (-4) = 0.75。我用计算器算 arctan(0.75),它给我的还是 36.87°。但从物理情境上看,这个角明明在第三象限。这时候我就得自己动脑子,用 180° + 36.87° = 216.87°,这才是真正的答案。

所以,反三角函数给你的,是一个标准化的、唯一的“原材料”。而怎么使用这个原材料,得到符合实际情况的最终结果,需要你自己来判断。

这就是反三角函数定义的全部真相:它是一个为了解决“一对多”问题而诞生的、带有“主值范围”这个强制规定的反函数。它回答的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在那个规定的范围里,哪个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是你给我的这个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什么是反三角函数的定义?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