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聊聊311教育学里中国教育史的一个重点:“有教无类”以及教育对象这个话题。这块知识点看着简单,就四个字,但背后牵扯的东西可不少,从古代一直到近代,教育给谁办、谁能上学,这问题一直都在变。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这个想法,在当时绝对是石破天惊的。为啥这么说?因为在孔子之前,也就是西周那会儿,上学是贵族的特权。那时候的教育基本都是官办,叫“学在官府”。 能进学校的,不是王公贵族,就是卿大夫的子弟。普通老百姓,也就是所谓的“庶人”,根本没机会接触教育。教育内容也都是围绕着“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展开,主要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服务的官员和军事人才。所以说,当时的教育,从内容到对象,阶级属性都特别强。
然后孔子出场了。他开了个私学,自己招生讲课。这一下就把“学在官府”的垄断给打破了。更重要的是,他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很简单,就是说教育不应该分什么类别、不分贵贱等级。 不管你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是哪个地方来的,只要愿意学习,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
这个思想的进步性在于,它第一次从理论上否定了教育被少数人垄断的合理性。孔子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的学生里,什么人都有。有贵族子弟,比如孟懿子;也有出身贫寒的,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穷成那样了,孔子照样教他,还把他当成最得意的门生。还有像子路这样,原来可能是个有点野性的人,但孔子也把他收下来,因材施教。这些例子都说明,孔子是实实在在把“有教无类”这个理念用在了自己的教学实践里。
但是,咱们也得实事求是地看。孔子的“有教无类”是不是真的就完全没有限制了呢?也不是。他虽然打破了阶级和地域的限制,但主要招收的还是男性。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大背景下,女性基本是被排除在正规教育之外的。另外,他虽然不看重出身,但学费还是要收的。他自己说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个“束脩”就是一捆干肉,相当于学费。虽然不多,但对于最底层的赤贫家庭来说,可能还是个负担。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主要是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让更多平民阶层的男性有了受教育的机会,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孔子之后,“有教无类”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了官方学说。官学系统也建立起来了,从中央的太学到地方的郡国学都有。这时候,虽然官学还是主要面向官僚子弟和富家子弟,但相比西周,平民子弟进入官学的门路总算是打开了一条缝。
真正让“有教无-类”这个理念在制度上得到更大范围实践的,是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科举制之前,官员选拔靠的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说白了,还是看家庭背景和门第出身。你家世好,就有机会被推荐当官。普通人家的孩子,就算再有才华,也基本没戏。
科举制一来,情况就不一样了。它允许读书人通过考试来做官,理论上对所有阶层的男性都开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是这个事。这一下就刺激了整个社会的教育需求。既然读书考试能改变命运,那普通家庭也会想办法送孩子去读书。于是,私学、书院在唐宋时期蓬勃发展,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都提高了。可以说,科举制在客观上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的对象范围,让更多平民有机会通过教育实现阶层流动。
当然,科举制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它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有点死板,可能会束缚思想。其次,虽然理论上谁都能考,但读书毕竟是个成本很高的事情。穷人家的孩子,要一边干活一边读书,难度非常大。而且,女性依然被排除在这个体系之外。即便如此,科举制作为一种选拔机制,确实比之前的制度要公平得多,也让“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实践。
时间快进到近代,也就是晚清。鸦片战争之后,国门被打开,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传了进来。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得,光读四书五经不行了,得学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真本事。于是,洋务运动兴起了。这个时期,教育对象开始发生新的变化。
首先是出现了一批新式学堂,比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这些学校主要教外语、军事、科技这些实用知识,招收的学生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读书人,开始面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只要你肯学、能通过考试就行。
更重要的一个变化,是女子教育的出现。之前几千年,女孩子基本就是在家里学点针线活、学点《女诫》《女则》,接受的是家庭伦理教育。但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和思想解放,很多人意识到,女性的素质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于是,一些传教士、维新派人士开始创办女子学堂。 比如1844年英国传教士在中国宁波设立的第一所女塾。 这就让女性第一次有机会走出家门,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这对于“有教无类”思想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它终于开始触及到性别这个之前几千年的教育禁区了。
到了清末“新政”和民国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和现代学制的建立,教育对象就进一步扩大了。法律上规定了男女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也被提上了日程。虽然因为战乱和经济原因,这些政策在很多地方没有完全落实,但从理念和制度设计上,教育机会均等已经成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所以回过头来看,“有教无-类”这个概念,从孔子提出来,到科举制的实践,再到近代的变革,它的内涵和外延一直在不断扩大。从打破贵族垄断,到面向更广泛的平民阶层,再到开始包含女性和更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教育不断走向平民化、普及化的一个缩影。对于我们考研来说,理解这条线索,不仅能帮我们记住知识点,更能让我们看懂中国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