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止覌的含义是什么?

“止”和“观”这两个字,拆开看都很好懂,但合在一起,“止观”就成了一个佛教里的专门词语,听起来有点玄乎。其实,把它拆解开,你会发现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心理训练方法,跟我们现代人处理焦虑、压力和胡思乱想的困扰很有关系。

我们先来说“止”。

“止”的梵文是“奢摩他”(śamatha),意思就是停止、静下来。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给大脑踩刹车。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猴子,从一根树枝跳到另一根,没个消停。一会担心明天的会议,一会后悔昨天说错的话,一会又开始刷手机看短视频。这种持续的内心“噪音”会消耗我们大量的精力,让我们感到疲惫和焦虑。

“止”的练习,就是要训练这只“猴子”安分下来。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单一的对象上。比如,最经典的就是观察自己的呼吸。你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可以是椅子上,也可以是垫子上,把注意力放在鼻孔的末端,感受每一次吸气和呼气时气流的进出。

刚开始做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太难了。可能数不到三次呼吸,念头就跑了。可能想到晚饭吃什么,可能忽然记起一个工作邮件没回。这时候,“止”的练习关键不在于完全没有念头,而在于“发现念头跑了,然后温和地把它再拉回来”。 这个过程就像在健身房练肌肉,每一次你把跑偏的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都是在锻炼你的专注力。

拉回来,跑开,再拉回来。这个重复的过程本身就是“止”的精髓。你不是在和念头战斗,也不是要压抑它们,你只是在做一个选择:选择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而不是跟着念头跑。做得多了,你的心就会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平静下来。就好像一杯浑浊的水,你把它静静地放在那里,不去搅动它,里面的杂质自己就会慢慢沉淀下来,水就变清了。

这种内心的平静,不是昏昏欲睡,也不是大脑一片空白。它是一种清醒的、稳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对内在和外在的感受会变得更敏锐,但又不会轻易被它们牵着鼻子走。

说完了“止”,我们再来看“观”。

如果说“止”是让水沉淀下来,那“观”就是在水变清澈之后,看清水底到底有什么东西。“观”的梵文是“毗婆舍那”(vipaśyanā),意思是如实地观察,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这种观察,不是用我们平时的那种带有评判、分析、联想的眼光去看,而是一种纯粹的、不带偏见的觉知。

举个例子。当你因为一件事感到愤怒时,我们通常的反应是:“我太生气了,那个人怎么能那样对我!” 我们会完全沉浸在愤怒的情绪和引发愤怒的故事情节里。

而“观”的练习,则是退一步,像一个科学家观察实验对象一样观察这个“愤怒”。你会去感受:这个愤怒在我身体的哪个部位有感觉?是胸口发紧,还是肚子发热?这种感觉是持续不变的,还是一阵一阵的?它的强度是如何变化的?你还会观察脑海里冒出来的想法,比如那些指责对方、为自己辩护的念头。

在“观”的过程中,你只是看,不去评判“愤怒是不好的”,也不去压抑它,更不跟着它跑去跟人吵架。你只是如实地看着它生起、持续、然后变化、最终消失。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一件奇妙的事情会发生:你和你的情绪之间产生了一个小小的距离。你不再是“愤怒”本身,而是那个“正在观察到愤怒的人”。这个距离,给了你选择的自由。你可以选择继续火上浇油,也可以选择让它自然平息。

通过这种持续的观察,你会慢慢发现一些深刻的规律。比如,你会亲身体会到,所有的念头和情绪,无论多强烈,它们都不是永恒的,它们就像天空中的云,来了又会走。你也会看到,很多烦恼其实都源于我们内心的一些固有的观念和执着。看清了这些,你就不会再轻易被它们束缚。

现在,我们把“止”和“观”合起来看。

“止”和“观”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小止观》里说,止是禅定的前方便,是观的助缘;观是禅定的正修,能开发智慧。

你不可能在一个波涛汹涌的湖面看清湖底的景象。所以,你需要先通过“止”的练习,让内心的波浪平息下来。当心安定下来,有了力量,你才能进行“观”的练习。否则,你的观察很可能又是另一种胡思乱想。

反过来,如果你只练习“止”,虽然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喜悦,但这种平静可能很脆弱。一旦遇到事情,烦恼还是会照样生起。因为你没有通过“观”去洞察烦恼的根源,没有开启智慧。这种状态,佛教里称之为“闷禅”,就是沉溺在一种平静的感受里,但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所以,一个完整的止观修行是这样的:

  1. 从“止”开始:通过专注呼吸等方法,让心先安定下来。
  2. 由“止”入“观”:在心相对平静的状态下,开始观察自己的身体感受、情绪和念头。
  3. 止观双运:在“观”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心又乱了,那就再回到“止”的练习,重新稳定下来。稳定之后,再继续“观”。 如此反复,就像走路时左脚和右脚交替前行一样,“止”提供稳定的力量,“观”提供前进的方向。

这种方法最早由隋代的天台宗智者大师系统地整理和阐述。 他写了《小止观》和《摩诃止观》等著作,为不同根基的人提供了非常具体详尽的修行指导。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尤其强调“一心三观”,即在一个念头中同时进行空、假、中三方面的观察,这是一个更深入的哲学和实践层面,旨在直接体悟世界的实相。简单来说,就是认识到一切事物既是空的(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又是假的(有其现象和作用),同时又不偏执于空或假任何一边(中道)。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这跟现在很流行的“正念”(Mindfulness)很像。确实,它们有很深厚的渊源。现代心理学中的正念减压疗法(MBSR),其核心技术就是从“止观”这种古老的禅修方法中借鉴而来的。两者都强调对当下不加评判的觉知。

但它们也有区别。正念在应用上更侧重于心理减压、情绪调节等世俗的目标,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现代生活。而传统的“止观”,它的终极目标则更进一步,是为了通过洞察实相,彻底断除烦恼的根源,获得最终的解脱和智慧。

总而言之,止观不是什么神秘的体验,它是一套可以被学习和实践的心理训练技术。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狂奔的大脑停下来休息(止),以及如何在平静中看清自己和世界的真相(观)。通过这种训练,我们可以从一个被念头和情绪拖着走的“反应者”,变成一个拥有内在平静和选择自由的“观察者”。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止覌的含义是什么?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