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要互相尊重,但“尊重”这个词,其实有点被用烂了。好像只要说话客气,见了面点个头,就是尊重了。但我觉得,这只是皮毛。真正的敬意,比这要深得多,也难得多。
我以前也觉得,尊重就是不跟人吵架,维持表面的和平。别人说什么,就算我心里一百个不乐意,嘴上也说“嗯嗯,对对”。结果呢?我自己憋得难受,对方也未必觉得我真的尊重他。他能感觉到我的敷衍。这种虚假的和谐,其实是对双方的不尊重,因为它建立在不真诚之上。
后来我慢慢明白,敬意的第一个核心,是把对方当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来看待,而不是一个实现我目的的工具,或者一个需要我去纠正的“错误思想载体”。
这话听起来有点绕,我举个例子。
我有个朋友,我们俩在很多问题上看法完全相反。以前我们经常为此争吵,每次都想说服对方,最后不欢而散。有一次,他又在说一个我完全不能苟同的观点,我刚想反驳,突然停住了。我看着他,他讲得眉飞色舞,很投入。我突然意识到,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我不必否定他这个“人”。他的成长环境、他读过的书、他的经历,塑造了他现在的想法。这些想法对他来说,是合乎逻辑的。
从那天起,我换了个方式。我会先听他说完,然后说:“我明白你为什么这么想了,因为你经历过A和B。不过我的看法不太一样,因为我的经历是C和D。”
你看,我没有说“你错了”,也没有假惺惺地附和“你说的对”。我只是承认了他的观点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表达了我自己的观点。我们把对方当成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来对待。结果是,我们现在几乎不吵架了,反而能聊得更深。我们都能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没见过的世界。
这就是敬意。它不是要求你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要求你承认别人也有持有他们立场的权利。
敬意的第二个核心,是边界感。
这事儿特别实在。很多人没有边界感,还觉得是“为你好”。比如亲戚打着关心的旗号,打探你的工资、催你结婚生子,还给你一堆他们认为正确的“人生指导”。他们觉得这是关心,但实际上,这是在侵犯你的个人边界。他们没有把你当成一个能为自己人生负责的成年人,而是当成一个需要被“指点”的小孩。
真正的敬意,是我知道你的事是你的事,我的事是我的事。我可以给你建议,但前提是你主动寻求。而且,你听不听,决定权在你。我不会因为你不听我的,就生气或者觉得你不尊重我。
在工作里也一样。一个好的管理者,会尊重下属的专业和时间。他会明确任务目标,然后放手让你去做,而不是事无巨细地监控你的每一个步骤。因为他相信你的能力,尊重你的工作方法。他不把你看作一个只能执行命令的机器,而是看作一个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合作者。相反,一个控制欲强的上司,会让你觉得你只是他手臂的延伸,毫无价值感。那种感觉,就是不被尊重。
所以,怎么才算做到了尊重?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别人当“人”看,一个和你完全平等的人。具体可以拆解成几个行动。
第一步,认真听。
不是那种一边听一边想自己待会儿该怎么反驳的听。是放下自己的预判,去听懂对方到底在说什么,他为什么会这么说。他的情绪是什么?他的需求是什么?你甚至可以试着复述一下他的话:“所以你的意思是……我理解得对吗?”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对方会立刻感觉到被重视。
第二章,承认情绪,而不是评判。
别人在难过的时候,很多人会说“别难过了,这有啥大不了的”。这就是在评判对方的情绪,言下之意是“你不该有这种感觉”。正确的做法是承认他的情绪:“发生这种事,你肯定很难过吧。” “换我我也会很生气。” 你不需要解决他的问题,你只需要让他知道,他的感受是正常的、被允许的。这就是一种巨大的尊重。
第三步,表达不同意见时,对事不对人。
你可以不认同一个人的行为或观点,但不要攻击他的人格。不要说“你怎么这么蠢”,可以说“我觉得这个方案可能没考虑到风险”。前者是人身攻击,后者是基于事实的讨论。把人和事分开,是成年人沟通的基本准则,也是敬意的体现。
最后,我想说,敬意是相互的,但它得从自己开始。你不能要求别人尊重你,但你可以选择去尊重别人。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自我敬意。
一个人得先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什么是尊重自己?就是守住自己的边界,不让别人随意践踏。当别人对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当你犯了错,承认错误,但不要过度自我贬低。你知道自己的价值,不因别人的褒贬而轻易动摇。
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往往也无法真正地尊重他人。因为他内心是匮乏的,他需要从外界不断获取认可来填补自己,所以他要么讨好,要么控制,这都不是敬意。
所以说到底,敬意不是一种礼貌,它是一种世界观。它承认世界是多元的,人是复杂的。它允许差异的存在,并且能平视这些差异。它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选择。它让你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里,既能守住自己,也能善待他人。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