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鲁迅先生为什么离开北京

聊到鲁迅先生为什么离开北京,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跟政府闹掰了,待不下去了?

这个说法对,但也不全对。

把一个复杂的决定简化成单一的“政治迫害”,其实有点小看鲁迅了。他离开北京,不是一次简单的逃离,更像是一场深思熟虑的“转进”。这背后,是政治、工作、个人生活三股力量拧在一起,把他推出了那个他生活了14年的地方。

我们先说最直接的导火索:政治高压,具体到一件事,就是1926年3月18日的“三一八惨案”。

这件事必须得细说。当时北京的掌权者是段祺瑞的临时政府。为了抗议日本等八国提出的侵犯中国主权的“最后通牒”,北京的学生们组织了大规模的请愿示威。结果,段祺瑞政府的卫队竟然真的向手无寸铁的学生开枪了。当场死了47个人,伤了200多个。

死者里,有一个叫刘和珍的年轻女性,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也是鲁迅的学生。

这件事对鲁迅的刺激太大了。他不是那种躲在书斋里空谈的文人。他就在北京,事件就发生在他身边,死的是他的学生。那种冲击是扑面而来的。他后来的文章,比如那篇最有名的《记念刘和珍君》,里面的愤怒不是装的,是真真切切的。他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还写,“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这些文章,字字句句都是在指着段祺瑞政府的鼻子骂。在那种高压环境下,这就是玩命。

很快,报复就来了。段祺瑞政府下了一份逮捕名单,要抓捕所谓的“暴徒”“乱党”,鲁迅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下不是写文章吵架了,是真的要被抓去坐牢,甚至可能没命。

所以,从这个层面看,鲁迅离开北京,是直接的生命威胁逼的。他必须走。朋友们也劝他赶紧躲一躲,他先是躲进了德国医院、法国医院,后来又躲到了朋友家里。但总不能一直这么躲下去。离开北京,成了唯一的选择。

这是第一层原因,也是最表面、最直接的原因。

但是,就算没有“三一八惨案”,鲁迅在北京也待得越来越不舒服了。这就要说到第二层原因: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恶化。

我们总觉得鲁迅是文学家,其实他在北京的主要身份是公务员。他在教育部当佥事,一干就是十几年。这份工作对他来说,就是个饭碗。但到了1925年前后,这个饭碗也端不稳了。

当时教育总长叫章士钊,是个想法很守旧的人。他跟支持学生运动、思想激进的鲁迅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尤其是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里,鲁迅坚定地支持学生,反对章士钊任命的校长。这么一来,两人就彻底撕破脸了。章士钊直接就把鲁迅给免职了。

鲁迅也是个硬骨头,他没忍气吞声,直接把教育部告上了法庭,而且还打赢了官司,恢复了职位。但这有什么用呢?梁子已经结下了。他在教育部里,实际上已经被孤立,干得非常憋屈。每天上班就是跟一帮他看不惯的人周旋,对他这种性格的人来说,简直是种折磨。

除了官场上的不顺,文学圈子里的论战也让他心烦。

当时北京有个“现代评论派”,代表人物是陈西滢(就是陈源)。这帮人大多是留洋回来的学者,他们看不惯鲁迅文章里那种冷峻、犀利的风格,觉得他太“阴暗”,天天揭露社会黑暗面。他们主张一种更“温和”“宽容”的姿态。

听起来像是学术争论,对吧?但慢慢地,就变成了人身攻击。陈西滢写文章,含沙射影地说鲁迅抄袭、人格有问题。这种攻击是诛心之论,对一个把名誉看得比什么都重的文人来说,是极大的侮辱。

鲁迅当然也毫不客气地反击,双方来来回回,吵得不可开交。这种无休止的笔战,消耗了他大量的精力。他感觉整个北京的文化圈,就像一个泥潭,充满了各种算计和倾轧。他想找个地方安安静生搞创作,都很难。

所以,政治上的高压,加上工作和文化圈里的人际关系恶化,让北京这个地方对鲁迅来说,已经从一个可以战斗的阵地,变成了一个让他身心俱疲的牢笼。他想离开,这种念头不是一天两天了。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常常被忽略的原因:他的个人生活,具体来说,就是他和许广平的感情。

许广平是鲁迅在女师大的学生。两人的通信,就是后来出版的《两地书》。在这些信里,你能看到他们的感情是怎么一步步发展的。从师生情谊,到思想上的知己,再到爱情。

但在1926年的北京,师生恋是惊世骇俗的,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舆论指责。鲁迅自己也有顾虑,他有原配夫人朱安,虽然那是包办婚姻,没有感情,但名义上还是夫妻。他在北京是个名人,一举一动都有人盯着。他和许广平的关系如果公开,那些早看他不顺眼的人,肯定会拿这件事大做文章,攻击他“道德败坏”。

他们俩的未来怎么办?在北京这个熟人社会里,几乎看不到出路。

离开北京,就成了一个解决方案。

去一个全新的地方,没人认识他们,没有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他们可以开始新的生活。这不是猜测,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这一点。鲁迅1926年8月底离开北京,先去了厦门的厦门大学。不久后,许广平也南下到了广州。最终,他们在广州会合,正式生活在了一起。

可以说,为了和许广平的未来,他也必须离开北京。这是一个男人为自己的爱情做出的决断。

所以你看,这三件事是交织在一起的。

“三一八惨案”和随后的通缉令,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必须立刻、马上就走。这是“推力”。

教育部和文艺圈的乌烟瘴气,让他早就对北京心生厌倦。这是长期的“推力”。

而与许广平建立新生活的渴望,以及南方革命形势的吸引(当时北伐战争刚开始,广州是革命中心),给了他一个明确的方向和希望。这是“拉力”。

他不是毫无准备地仓皇出逃。在决定离开之前,他已经收到了厦门大学的聘书,邀请他去国文系当教授。所以,他是有明确的去处的。他不是去避难,而是去开辟新的工作和生活。

他当时给朋友的信里说,他想换一个环境,“希望能做点事”。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南方。他以为南方的革命气氛会更浓,环境会更干净。虽然他后来在厦门和广州也过得不愉快,那是后话了,但在他离开北京的那一刻,他心里是有期待的。

总结一下,鲁迅离开北京,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

直接原因是政府的通缉,让他不得不走。
深层原因是北京的整个环境,无论是政治、工作还是人际关系,都已经让他感到窒息。
而个人原因,是他需要一个新空间来安置他和许广平的爱情与未来。

所以,这不是一次单纯的逃亡。这是一次集政治避难、职业跳槽和个人私奔于一体的复杂行动。它标志着鲁迅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从一个在首都体制内斗争的战士,彻底转变为一个独立的、与任何建制都保持距离的自由作家。这个决定,最终也成就了我们后来看到的、更加成熟和犀利的鲁迅。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鲁迅先生为什么离开北京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