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非p”之前,得先搞明白一个事。这个词不是凭空来的,它跟MBTI十六型人格挂钩。如果你对MBTI不熟,没关系,我用大白话给你讲清楚。
在MBTI的四个维度里,最后一个字母决定了你是P(Perceiving,感知)还是J(Judging,判断)。这个维度描述的是你更喜欢用哪种方式跟外部世界互动。
简单说,P代表感知。P人喜欢灵活、随性、开放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喜欢被计划框死,享受探索各种可能性的过程。对他们来说,过程比结果重要。截止日期?那只是个建议,真正的灵感总是在最后关头才来。
J代表判断。J人喜欢有结构、有条理、有计划的生活。他们需要确定性,喜欢把事情搞定,然后从清单上划掉。对他们来说,一个明确的计划能带来安全感。没有计划?那简直是混乱的开始。
好了,基础知识铺垫完了。现在回到正题,“非p”是什么意思?
字面上看,非p,就是“不是P”。那不是P是什么?就是J。所以,“非p”本质上就是指J型人格。
那你可能会问,直接说J不就好了,干嘛要发明一个“非p”出来?
这就是这个词精髓的地方。“非p”这个词,绝大多数时候,是P人创造出来形容J人的。它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他者视角”。当一个P人用“非p”来形容你的时候,他不仅仅是在说“你是个J”,他是在强调“天啊,你跟我们P人完全不一样”。
这个词带的情绪色彩很浓。它不是一个中性的、客观的描述,而是一个充满了主观感受的标签。它背后藏着P人对J人那种“循规蹈矩”、“死板”、“控制狂”行为的(常常是善意的)吐槽。
我给你举几个场景,你立刻就能感受到那个味儿了。
场景一:周末约饭。
一个P人可能会在周六早上醒来,感觉天气不错,突然想找朋友吃饭。他会发消息:“下午有空吗?出来随便吃点?”
如果朋友也是P人,对话可能是这样的:“好啊,去哪儿?不知道,到时候再说,先见了面。”
但如果朋友是个“非p”,对话就会变成这样:
P:“下午有空吗?出来随便吃点?”
非p:“几点?在哪儿吃?吃什么?吃完还有别的安排吗?我需要提前规划一下我的时间。”
P内心OS:“……我就是临时起意,要不要搞得像个商务谈判一样?”
这时候,这个P人转头就可以跟另一个P人朋友吐槽:“我约我那个非p朋友吃饭,他又要我交一份详细的活动方案。”
看到了吗?“非p”这个词,在这里就精准地概括了那种让P人感到“压力山大”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场景二:出门旅行。
P人旅行的理想状态是:买张机票,订个大概的酒店,然后落地再说。每天睡到自然醒,出门随便逛,看到哪家店顺眼就进去吃。主打一个随心所欲,体验未知。
“非p”的旅行方式是:出发前一个月,用Excel表格做好详细的行程规划,精确到每个小时要去哪个景点、坐哪路公交车、在哪家评分4.8以上的餐厅吃饭。他们会提前买好所有门票,查好所有路线,确保万无一失。
当一个P人和一个“非p”一起旅行,矛盾就来了。
P:“咱们今天下午别去那个博物馆了吧,我看街边这个小公园挺好,进去躺会儿?”
非p:“不行。行程上写了下午三点到五点是博物馆时间,门票都买好了。而且如果我们不去,会打乱晚上的晚餐预订。”
P:“……”
旅行回来后,P人会说:“跟非p一起旅游太累了,感觉像在打卡上班。”那个“非p”,就成了这种刻板、缺乏弹性的代名词。
场景三:工作合作。
一个项目启动了。
“非p”同事会立刻把项目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具体任务,制定时间线,明确每个人的分工,然后用项目管理软件追踪进度,定期开会复盘。他们需要每一步都在掌控之中。
P人同事呢?他们可能前期看起来无所事事,东搞搞西看看,收集各种信息和灵感。他们不喜欢被条条框框限制,喜欢在最后一刻灵感爆发,然后一口气把事情做完。
于是,在“非p”眼里,P人就是拖延症、不靠谱、毫无时间观念。
在P人眼里,“非p”就是焦虑怪、控制狂、天天催命。
当那个“非p”老板又来问P员工“你那个报告进度到80%了吗”的时候,P员工挂了电话,可能就会跟同事抱怨:“我那个非p老板又来检查我的进度了,烦死了,我还没到deadline呢!”
所以,“非p”这个词的含义,已经超越了“J型人格”这个简单的定义。它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一种与P人格格不入的、强调秩序、计划和控制的世界观。
它是不是一个贬义词?
看情况。大多数时候,它是一种带有无奈和调侃的吐槽,就像北方人说南方人“怕冷”,南方人说北方人“洗澡太勤”一样,是基于差异的一种标签化玩笑。P人说“我那个非p朋友”,潜台词可能是“他虽然死板,但没他我们可能真要露宿街头了”,带有一点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
但是,如果语气不善,它也可以变成一种攻击。比如“你这人怎么这么非p啊?”,意思就约等于“你怎么这么扫兴、这么不懂变通?”
有趣的是,J人很少会用“非J”来形容P人。为什么?因为J人倾向于认为他们的计划和条理是“正常”的、“正确”的,而P人的随性是“混乱”的、“需要被纠正”的。他们会直接说“你怎么又拖延了”、“你能不能靠点谱”,用更具体的行为来批评。
而P人创造“非p”这个词,更像是一种防御机制。他们把J人的行为打包成一个标签,然后说:“看,他就是那样的,跟我们不是一类人”,以此来消解J人的计划性给自己带来的焦虑和压力。这是一种“非我族类”的划分,划出了一条清晰的心理界线。
最后,要强调一点。不管是P、J,还是“非p”,都只是一个标签,一个用来快速理解行为模式的工具。现实中的人是复杂的,没有哪个J人是100%的控制狂,也没有哪个P人完全不能做计划。一个成熟的J人懂得在必要时放松,一个有责任感的P人也会为了目标而遵守纪律。
“非p”这个词,本质上是网络亚文化里一个生动的梗。它之所以能流传开,是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两种不同生活哲学碰撞时的火花——那种哭笑不得、又爱又恨的瞬间。它让我们在吐槽朋友、同事或老板的时候,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圈内人秒懂的黑话。
所以,下次你再听到有人说“他太非p了”,你就知道,说话者八成是个P,而且他刚刚可能经历了一次计划被严格执行、或者随性被无情打断的“惨痛”遭遇。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