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教师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导原则是

这个问题的答案,说出来可能有点老套,但事实就是如此:以学生为中心。

但这不是一句空话,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你每天走进教室、站上讲台前,在脑子里过一遍的那个默认设置。它决定了你处理每一件具体小事的方式,从备课、讲课,到批改作业、处理学生矛盾。

我们把这个原则拆开来看,看看在实际工作中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首先,备课的时候,“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你思考的出发点完全不同。

以前很多老师,包括我刚入行的时候,备课想的是“我今天要讲什么”。我的思路是:第一步,讲这个知识点;第二步,讲那个公式;第三步,做两道例题。整个过程的主角是“我”和“知识”。

但以学生为中心的备课,想的应该是“学生需要学什么”以及“他们会怎么学”。我的思路会变成:第一,学生对这个新知识已经知道了多少?他们的旧知识里有没有可以连接到新知识的钩子?第二,这个知识点最难理解的地方是哪里?根据我去年教这个班的经验,他们可能会在哪个环节卡住?我需要准备一个什么样的例子或者活动,帮他们迈过这个坎?第三,我怎么知道他们听懂了?我需要在讲课中间穿插什么样的小问题或者小任务,来快速检查他们的理解程度?

举个例子。我要教初中生“浮力”。

老式备课思路:1. 讲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2. 讲公式 F浮 = G排。3. 解两道计算题。下课。

以学生为中心的备课思路:1. 课前让他们回家试着把一个乒乓球按进水里,感受一下手上有什么感觉。上课先问他们的感受。2. 准备一个水槽,几个不同体积但重量一样的物体,还有几个重量不同但体积一样的物体。让他们分组来试,亲眼看看什么东西能浮起来。3. 在他们有了直观感受后,我再引出“排开水的体积”这个概念,帮他们把现象和理论联系起来。4. 公式的计算放到最后,作为验证他们理解程度的工具,而不是一开始就灌输给他们的东西。

你看,后一种方式,整个设计的核心是学生的体验和认知过程。老师的角色从一个“知识的演讲者”,变成了一个“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你要时刻观察和调整。

一个老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沉浸在自己的讲课节奏里,滔滔不绝,自我感觉良好。但台下可能已经有一半的学生眼神涣散了。

以学生为中心,要求你像个雷达一样,时刻扫描全班。你要关注的不是谁在认真听讲,而是谁的眉头皱起来了,谁开始玩笔了,谁的眼神飘向了窗外。这些都是信号,告诉你“这里可能出问题了”。

可能是我讲得太快了,可能是我举的例子他们不感兴趣,也可能是我讲的某个概念触及了他们的知识盲区。

我曾经在讲一个比较复杂的程序逻辑时,发现后排一个平时很积极的学生,那天却低着头。我没有直接点他名批评他,而是停下来,说:“大家先停一下,我们来做个小投票。刚才我讲的这个循环,感觉完全没问题的同学举左手,感觉有点模糊的同学举右手。”

结果,超过一半的同学举了右手。

你看,问题不是那个学生一个人的,是我教学节奏的问题。如果我当时只是把他当成一个不专心的典型来处理,那不仅会打击他,还会让我错过一个调整教学、帮助全班同学的机会。于是我立刻换了一种更简单的比喻,把程序循环比作成操场跑圈,一步一步带着他们分析,很快大家就明白了。

这种临场的调整,就是把学生的学习状态放在第一位的直接体现。你的教案是死的,但学生是活的。

再者,在评价学生时,“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你的目标是促进成长,而不是做出裁决。

分数很重要,但它只是一个结果。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更关注过程,更关注反馈的有效性。

一份只打了个“60分”发下去的试卷,对学生来说基本就是个句号。他知道自己考得不好,但具体哪里不好,为什么不好,下次怎么才能好,他可能还是不知道。

但如果我在这份60分的试卷上,写下几句具体的话,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在作文题旁边写:“你的这个开头很吸引人,但是中间的论据有点单薄,下次可以试着从反面再找一个例子来支撑。”在数学错题旁边写:“这个公式你记对了,问题出在计算上,小数点看错了,下次做完再检查一遍。”

这些具体的反馈,才是有用的信息。它告诉学生,他的努力有一部分是被看见的,他的问题是具体的、可以被解决的。这就把一个代表失败的“句号”,变成了一个指向未来的“逗号”。

这种评价方式,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只有这样,评价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不是简单地给他们贴上“好”或“坏”的标签。

最后,处理纪律和日常问题时,也同样如此。

学生在课堂上捣乱,是挑战老师权威吗?有时候是,但更多时候,背后有别的原因。

我以前班上有个男生,特别喜欢在课堂上接话、插嘴。一开始我很生气,觉得他是在故意捣乱。批评过几次,效果不大。

后来我找他聊。我没先批评他,而是问他:“我发现你反应很快,我问题刚说完,你脑子里就有答案了,对不对?”

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我接着说:“这说明你脑子转得快,是好事。但你想想,你把答案说出来了,别的同学就没机会思考了。这对他们不公平,对吗?我们换个方式怎么样?下次你有答案了,先别说,用眼神告诉我。我看到后,会给你机会,或者让你来帮助其他还没想明白的同学,当个小老师,怎么样?”

从那以后,他插嘴的毛病改了很多。而且因为有了新的角色,他在课堂上变得更专注,也更有责任感了。

我处理这件事的思路,就是从“制止他的捣乱行为”转变为“理解他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为他的特点找到一个积极的出口”。这个转变的根源,就是把焦点从“维护我的课堂秩序”转移到了“这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上。

很多人有个误解,觉得“以学生为中心”就是纵容学生,降低标准,让学生牵着老师鼻子走。这完全是错的。

以学生为中心,恰恰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能通过最适合他的路径,最终达到我们设定的那个高标准。它不是放弃标准,而是提供更多样化的脚手架。它不是让老师无所作为,而是要求老师做得更多、想得更深、观察得更仔细。

它要求你不能再用一套万能的教案去教所有的学生,而是要像个医生一样,对不同的“病人”开出不同的“药方”。

这很难,也很累。但这是让教育真正发生的唯一途径。当你把这个原则内化成一种本能,你会发现,你和学生的关系不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你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让学习发生,让成长可见。这才是教师这份工作,最根本的价值所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教师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导原则是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