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国考《行测》知识点:语句排序“不迷路”,教你快速找对顺序

提起国考行测里的语句排序,不少人脑壳都疼,感觉像是在一堆打乱的积木里找规律,眼花缭乱,还特容易把自己绕进去。是不是觉得每次做这种题,都像是在走迷宫,转来转去最后发现又回到了原点,或者干脆选了个南辕北辙的答案?别急,今天咱就来好好说道说道这个“磨人的小妖精”,让你以后碰见它,心里有底,“不迷路”!

说白了,语句排序这玩意儿,考的就是你的逻辑思维语感。它不像数学题那样有固定公式,也不像常识题那样靠死记硬背,它更像是在跟你玩“拼图游戏”,只不过拼的是文字、是意思、是作者那条弯弯绕绕的思路。想快速找对顺序,光凭感觉瞎蒙肯定不行,得有章法,有技巧。

首先,咱得学会抓首句。这绝对是破题的敲门砖,很多时候,把首句找准了,整个题目的脉络就清晰了一大半。什么样的句子最有“首句相”呢?

  • 开宗明义的总起句:上来就给整个文段定了调子,或者提出了核心观点、要讨论的话题。这种句子通常比较概括,后面跟着的句子像是对它的具体解释或展开。比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种一看就是打头阵的。
  • 下定义、做解释的句子:告诉你某个概念是什么,或者解释某个背景。这种句子往往是后续内容的基础。比如,“所谓‘XX’,指的是……”
  • 引出话题的背景句: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或者一个普遍现象,为后面的具体叙述或论述铺垫。比如,“在当今社会,……” 或者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

找首句的时候,要特别留意那些带有指代词(比如“这”、“那”、“其”、“此外”、“另一方面”)或者总结性关联词(比如“因此”、“总之”、“由此可见”)的句子,这些句子通常不会是第一句,因为它们要么有所指代,要么是承接前面的内容做总结,上来就用,没头没脑的。把这些明显不能做首句的排除掉,剩下的就好判断多了。找到那个最像“领头羊”的句子,你就成功了一半!这叫首句判断法

找到了可能的首句(有时候不止一个看似可以做首句,别慌),接下来就要顺藤摸瓜,寻找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这就要靠关联词指代词这些“路标”了。

关联词!这玩意儿简直就是救命稻草!它们就像绳子,把散落的句子串联起来。

  • 看到“因为”、“由于”,你就得往前找原因;看到“所以”、“因此”、“于是”,你就往后找结果。这是因果关系
  • 看到“不仅……而且”、“不但……还”,这是递进关系,意思是一层比一层深的。
  • 看到“虽然……但是”、“然而”、“可是”,这是转折关系,前后意思得拧着来。
  • 看到“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是并列或承接关系,按顺序来就行。
  • 还有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过去”、“现在”、“未来”、“随后”、“紧接着”),表示空间顺序的词(“远处”、“近处”、“上面”、“下面”),这些都是明晃晃的线索。

紧盯这些关联词,分析它们连接的是哪两个句子,就能把一些句子对儿给“锁死”。比如你确定了句子③后面紧跟着句子⑤,那选项里③⑤没挨着的,就可以先“咔嚓”掉。

然后是指代词。“这”、“那个”、“此”、“其”、“他/她/它”……这些词绝对不会凭空出现,它一定指代前面提到过的人、事、物、观点。看到一个句子以“这表明……”开头,你就得赶紧往前翻,看看“这”到底指代的是哪个句子里的内容。找到了被指代的对象,那这两个句子多半就是前后脚的关系。这招特别好用,能帮你快速确定小范围内的顺序。比如,一个句子说“小明喜欢吃苹果”,下一个句子说“富含维生素”,这里的“它”显然指的就是苹果。你看,这不就联系上了?

除了这些明显的“硬线索”,我们还得关注内容的逻辑顺序。作者写东西,总得有个思路吧?

  • 可能是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从古到今,从过去到现在,从事情的开端到结尾。
  • 可能是按照空间方位顺序: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
  • 可能是按照认识过程: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或者反过来)。
  • 最常见的还有总分结构(先给个总观点,然后分点阐述)或者分总结构(先列举几个方面,最后总结)。

你要像个侦探一样,去揣摩作者的“心思”,看看这几句话是按照什么逻辑串起来的。是不是先说了问题,再分析原因,最后提出对策?是不是先描述了一个场景,然后引出了人物的活动?把这个内在的逻辑链条捋顺了,顺序自然就出来了。有时候,甚至可以关注核心话题的一致性。几句话翻来覆去说的都是一个事儿,那它们大概率是要扎堆放在一起的。

当然,也不能忘了抓尾句。和首句一样,尾句也有它的特点。

  • 总结性、结论性的句子:用“总之”、“综上所述”、“由此可见”等词语开头,对前面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 提出对策、展望未来的句子:在分析完问题后,给出解决方案或者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寄望。
  • 点睛之笔、引人深思的句子:用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结束,升华主旨或者留下思考空间。

找到那个最有“收尾相”的句子,把它放在最后。这样,首尾都可能确定了,中间的部分再用关联词、指代词、逻辑顺序去填充,是不是感觉清晰多了?这叫尾句特征法

实战中,这些方法往往不是孤立使用的,而是要综合运用,灵活切换。可能你先用首句判断法排除了几个选项,然后用关联词法锁定了两个句子的顺序,接着用指代词法又确定了一对,最后结合逻辑顺序尾句特征,就能把正确答案揪出来。

别忘了还有个大杀器——排除法。当你通过某个线索确定了某两个句子肯定不能连在一起,或者某句话肯定不是首句/尾句时,就把包含这种错误排列的选项直接划掉。有时候,排除两三个错误选项,剩下的那个自然就是正确答案了。这在时间紧张的考场上,效率贼高!

最后,还得提一嘴语感。啥是语感?就是你把排好的顺序通读一遍,感觉一下是不是自然流畅,意思是不是连贯,读起来别不别扭。这种感觉,不是玄学,是你长期阅读、做题积累下来的一种对语言内在逻辑和表达习惯的把握。当你用尽了所有技巧,还剩下两个选项犹豫不决时,或者想最终确认一下自己的答案时,语感往往能帮你做出最后的判断。当然,语感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平时多读多练。

所以,下次再碰到语句排序题,别再傻乎乎地从头到尾挨个试了。记住这几招:抓首句定方向,盯关联词指代词找线索,捋逻辑顺序理脉络,看尾句来收官,排除法提效率,最后用语感来校验。多练几道题,把这些方法内化于心,你会发现,这个“迷宫”其实是有地图的,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句子,只要你找到了正确的“路标”,就能轻松地把它们串联起来,走出困境,快速、准确地找到那个唯一的正确顺序!别不信邪,练起来,你也能成为语句排序的“老司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国考《行测》知识点:语句排序“不迷路”,教你快速找对顺序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