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楷和楷书,这俩词儿,搁一块儿说吧,大部分时候就是一个意思,尤其咱们现在口语里头,基本不怎么细分。你要是跟人说“我练正楷呢”,或者“我练楷书呢”,听的人都明白,你练的是那种一笔一画、方方正正的字体。
但你要是真想抠字眼儿,非要掰扯掰扯这里头的细微差别,那也不是不行。可以这么理解:楷书是个大概念,是个宽泛的称呼,指的是从汉末魏晋那会儿逐渐成型,到唐代达到顶峰,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的这种标准字体。它就像个大家族,里头成员可多了,比如雄浑大气的魏碑(有人也把它归为楷书的早期形态或一个大分支),还有法度森严、我们最熟悉的唐楷——像什么欧阳询的险峻、颜真卿的雄浑、柳公权的骨力,这些都是楷书这个大家庭里的明星。甚至包括更秀气、更小的小楷,比如钟繇、王羲之那些,也属于楷书范畴。
那正楷呢?这个“正”字,就有点意思了。它有时候,强调的是楷书里头那种最标准、最规范、最接近“正统”的形态。你想想“正”这个字本身的意思,端正、不偏不倚。所以正楷,有时候就被用来特指那种结构严谨、笔画分明、特别讲究法度的楷书。特别是唐代楷书,因为法度完备,被后世奉为学习书法的典范,所以很多人就把唐楷视为正楷的代表。还有一种理解,正楷可能更偏向于我们以前印刷品里,或者说是官方场合使用的那种非常标准化的楷体字,有点像现在电脑里的“楷体”字库的原型,强调的是它的规范性和通用性,一丝不苟,没什么个人发挥的余地。
所以,你看,区别在哪?楷书是属,正楷是种(或者说是种里的模范生)。楷书的范围更广,可以包含各种风格流派,有的可能还带点隶书味儿(比如早期魏碑),有的可能写得更灵动、更有个性一点。而正楷,往往就指向了楷书中最规矩、最典范的那一部分,特别强调它的标准性和端正感。
我记得小时候刚学毛笔字,老师就总说:“写正楷!笔画要写到位!结构要站稳!”那时候,老师嘴里的“正楷”,其实就是让我们老老实实地按照楷书的基本法度来写,横平竖直(当然不是绝对的平直),顿挫分明,把基础打牢。他不会跟你细分这是欧体还是颜体,他要的就是那个“正”——规矩、认真。写出来的字,得有楷模的样子。
这么说吧,你写一手颜体楷书,可以说是在写楷书,也可以说是在写正楷(因为颜体也是唐楷典范)。但如果你写的是那种特别古拙、带点隶意的魏碑,或者是一些融入了行书笔意、写得比较活泼的楷书,那可能称之为楷书更合适,叫正楷就稍微有点儿……嗯,不太精确了。就好像说“水果”和“红富士苹果”的关系,楷书是“水果”,正楷更像是那个又大又圆又红的“红富士”,是水果里的一个具体、而且通常被认为是标准或优良的品种。
当然啦,现在很多人用这两个词,真的就是混用了。你去买字帖,封面上写着《正楷入门》或者《楷书教程》,内容可能大同小异,都是教你楷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语言嘛,总是在发展变化的,约定俗成也很重要。
但了解这点细微差别,有啥用呢?我觉得,它能让你对楷书这个庞大的体系有更深的理解。当你看到一幅楷书作品时,你可以不仅仅说“这是楷书”,还能咂摸咂摸,它更偏向哪种风格?是端严的正楷路子,还是古朴的魏碑遗风?或者是融入了书家个性的创新楷书?这种分辨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能力的体现。
而且,理解了“正”的含义,也能更好地体会楷书的核心精神——法度。楷书为什么叫“楷”?楷模也。它是学书法的根基,练的就是一个规矩,一个稳。只有把这个“正”的功夫练到家了,再去追求变化,去写行书、草书,才能有根基,不至于变成江湖体、野狐禅。所以,虽然现在我们可能不太严格区分正楷和楷书了,但楷书里蕴含的那种“正”的精神,那种对法度、对规范的尊重,我觉得还是非常重要的。
写字嘛,尤其是楷书,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刚开始描红、填格,觉得枯燥得要命,每个笔画都像是镣铐,束缚得难受。但慢慢地,当你能把一个字写得端端正正,结构安排得妥妥帖帖,那种成就感,嘿,还真挺不一样的。感觉不只是在写字,像是在盖房子,一砖一瓦都得放对位置,才能稳固、美观。这时候,你可能就体会到一点点“正楷”或者说“标准楷书”的妙处了。它不仅仅是一种字体,更像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秩序和精准的追求。
所以,总结一下我的看法:正楷和楷书,日常用,差不多,别太纠结。但往深里说,楷书是大家族,风格多样;正楷往往指代其中最规范、最标准、以唐楷为代表的那一脉,或者说,强调的是楷书“楷模”和“端正”的这一核心属性。知道这点区别,能让你看楷书看得更明白,练楷书练得更有方向感。就这么回事儿。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