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椟还珠啊?这词儿,简单说,就是干了件蠢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那种。具体点儿,就是指一个人啊,买了装珍珠的漂亮匣子,却把里头真正值钱的珍珠给退回去了,只要了那个空匣子。你说这人,是不是脑子有点拎不清?
这典故,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讲的是一个楚国人,要去郑国卖珍珠。他呢,用名贵的木兰木做了个匣子,用香料熏得香喷喷的,还用翡翠啊、美玉啊装饰得那叫一个华丽。结果呢,一个郑国人看见了,哇,这匣子太漂亮了!立马掏钱买了下来。可他拿到手之后,就把匣子打开,取出珍珠,然后……把珍珠还给了那个楚国商人,自己抱着那个精美的空匣子,心满意足地走了。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那个楚国商人,估计也是哭笑不得吧。他费那么大劲儿装饰匣子,本意是想让珍珠显得更高贵,卖个好价钱。没想到,买家完全搞错了重点,把附属品当成了主角,把真正有价值的宝贝给扔了。
所以,“卖椟还珠”这个成语,后来就用来比喻那些目光短浅、舍本逐末、取舍失当的人和行为。他们往往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忽略了其内在的真正价值。简单粗暴点说,就是不识货,或者说,是被形式主义冲昏了头脑。
这种事儿啊,简直不要太多!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不小心,可能就成了那个“买椟还珠”的郑国人。
你瞅瞅现在,是不是有点那个意思?多少人,为了个logo,为了那点所谓的“面子”,花大价钱买个包、买件衣服,东西本身好不好用、值不值,反倒成了其次。那品牌溢价,有时候不就是那个比“珠”还贵的“椟”吗?当然,我不是说追求品质生活不对,但如果仅仅是为了那个“椟”的光鲜,而忽略了“珠”的实用与舒适,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了呢?
就说读书这事儿吧。有些人,一门心思钻研怎么拿高分、怎么考证,证书一沓一沓的,真要问他学到了啥,能解决啥实际问题,可能就支支吾吾了。那知识本身,不就是那颗“珠”吗?分数和证书,顶多算个不错的“椟”吧,有时候甚至连“椟”都算不上,就是个标签。如果为了这些标签,反而失去了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欲,那可真是亏大了。
还有找对象,嘿,更是重灾区。光看脸蛋儿、身材,或者对方家里几套房、开啥车,这些“椟”倒是挺光鲜。可日子久了,那“珠”——也就是人品、三观、能不能聊到一块儿去——不行,那“椟”再好看,不也得散伙?到时候抱着一堆“好看的条件”过日子,内心空落落的,图啥呢?
企业经营也是一个道理。有的公司,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做PPT、搞排场、吹嘘概念上,办公室装修得跟宫殿似的,对外宣传天花乱坠。但核心的产品和服务呢?可能一塌糊涂,经不起市场的检验。这种只顾“面子工程”,不重视“里子建设”的做法,不也是一种“卖椟还珠”吗?长此以往,客户用脚投票,再华丽的“椟”也留不住人。
甚至在更宏大的层面,比如城市发展。有些地方,热衷于建各种地标建筑,追求“高大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如果城市的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文化底蕴这些“珠”跟不上,那再多的“椟”也只是空架子,是虚假繁荣。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便利和幸福感,而不是几个能拍照发朋友圈的空壳子。
这故事流传千年,绝不是让我们笑话那个郑国人有多傻,而是要我们自己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在某个瞬间,也成了那个“买椟还珠”的人。
眼睛啊,有时候真会骗人。或者说,是我们的虚荣心、我们的短视,蒙蔽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太容易被那些闪闪发光的、看起来很美的东西吸引,而忽略了那些可能朴实无华,但却真正有分量、有内涵的东西。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在作祟。总想着走捷径,总想着要那个“看起来最好”的,而没有耐心去打磨“珠”,去发现“珠”的价值。
当然了,咱也不是说外表完全不重要。一个精致的“椟”,确实能更好地衬托“珠”的光彩。问题在于,主次不能颠倒啊!“椟”是为“珠”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如果为了“椟”而放弃了“珠”,那就真的是愚不可及了。
想想看,那个郑国人,他如果真的懂行,他会发现那颗珍珠的价值远远超过那个匣子。他本可以两者兼得,或者至少,得到更有价值的那一个。但他偏偏做出了最差的选择。
所以啊,下次再碰到那些看起来特别诱人的“椟”时,不妨多问自己一句:里头那颗“珠”,到底是个啥样?别到头来,花了大力气,就得了些华而不实的包装纸,那可就真成了现代版的笑话了。看事情,得看本质,得看核心价值,这才是聪明人的活法。别让那些花里胡哨的玩意儿,迷了咱们的眼,丢了真正宝贵的东西。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