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的六要素,在我看来,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明确的课程目标、精挑细选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活动、丰富实用的学习资源、科学有效的学习评价,以及至关重要的师生互动与学习氛围。这六个方面,它们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像齿轮一样,紧密咬合,缺一不可,共同决定了一门英语课到底“行不行”。
先说说课程目标吧。这玩意儿可太重要了,简直就是一堂课乃至整个课程的“灵魂导航仪”!没它,你开着最好的车也可能南辕北辙,老师教得再卖力,学生学得再辛苦,都可能是在做无用功。目标是啥?是为了应付考试拿个高分?当然,这可能是短期内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小目标,但绝不能是全部,更不能是核心!在我看来,一个好的英语课程目标,应该是多维度的。比如,最基础的,学生得掌握多少词汇量?能看懂什么水平的文章?能进行什么程度的日常对话?这都是语言技能层面的。但光有技能还不够啊!更深层次的,是不是应该包括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让他们知道怎么去学,怎么持续学,这才是“授人以渔”嘛!还有,文化意识的培养,我觉得也特关键。学语言,不了解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那学到的就是个空壳子,交流起来也容易产生误解。甚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能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难道不应该是更高阶的目标吗?所以,课程目标的设定,一定要清晰、具体,而且要有层次感,不能一刀切,得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起点和发展需求。那种含糊不清,或者只盯着考试大纲的目标,我个人是极度不看好的。
接下来说说教学内容。这块儿,简直是课程的“血肉”。内容选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学生能不能“吃得下”、“消化得了”,以及“有没有营养”。别以为这只是把一堆单词、几条语法硬塞给学生那么简单——我跟你说,那样的课,学生听了只想打瞌睡!真正好的教学内容,它得有“魂”!它得能勾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觉得,“嘿,这玩意儿有用,我想学!”你想想,是死记硬背“apple”这个词容易,还是看到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听一段关于苹果派的温馨故事,更能让人记住这个词,并且想用它去表达?所以啊,内容的选择,绝不能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应用场景。那些原汁原味的对话,那些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甚至是一首朗朗上口的英文歌,都比干巴巴的知识点强太多了!我们得把语言放到真实的语境里去,让学生在“用”中学,在“玩”中学,这才是王道。当然,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也不能丢。听说读写译,词汇语法语音,这些基础元素肯定要有,但怎么呈现,用什么材料承载,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去了。我特别反感那种把语言肢解得七零八落的教法,好像学英语就是背单词、抠语法,完全忽略了语言的整体性和交际功能。那样的内容,学生学完,可能单词认识一大堆,语法规则背得滚瓜烂熟,但一到实际交流,还是张口结舌,啥也说不出来。这不白搭嘛!
然后是教学方法与活动。这可是给课程“注入活力”的关键环节。天啊,这块儿要是搞不好,整个课堂就跟一潭死水似的,老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我最怕那种老师全程“我讲你听”的模式,简直是催眠神曲!语言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技能的习得,它需要大量的实践和互动。所以,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教学活动必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赛、情景模拟、做项目、甚至是玩个英语小游戏,比如“你画我猜”或者用英语玩个“狼人杀”,都比干坐着强百倍!关键是要让学生“动”起来,脑子动、嘴巴动、甚至身体动起来。我记得我以前学英语的时候,老师组织我们排练英语短剧,那段时间,我们几个同学为了琢磨台词、练习发音,简直着了魔,课下都在那儿比划、对词。效果呢?杠杠的!不仅口语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深了,关键是,我们觉得学英语特有意思!所以,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得多花点心思,怎么才能让活动既有趣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需要智慧,也需要对学生的了解。那种照本宣科,万年不变的教学方法,早就该被淘汰了!
再来是学习资源。现在这年代,资源简直不要太丰富!除了传统的课本、练习册、磁带(哦,现在可能都用光盘或者直接音频文件了),什么在线词典、学习APP、英文播客、油管上的教学视频、原版电影电视剧、英文歌曲、电子书……简直是眼花缭乱。但学习资源,不是越多越好,关键在于“精选”和“善用”。一本死啃到底的教材,可能不如几段精心挑选的原版对话来得实在。我个人就特喜欢找一些生活化的短片,或者是有趣的TED演讲,那种带着真实语境的,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鲜活度”,效果拔群!还有各种APP,比如背单词的、练听力的、模拟对话的,用好了确实能事半功倍。但老师得会引导,不能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怎么筛选适合的资源?怎么把这些资源有效地整合到教学中?这都是需要思考的。比如,看一部电影,不是看完乐呵一下就完了,可以设计一些任务,比如让学生复述某个片段,或者讨论某个角色的行为动机,甚至可以让他们模仿配音。这样一来,资源就活了,真正为教学服务了。
接着聊聊学习评价。哎,这又是个容易走偏的地方。一提评价,很多人脑子里就蹦出“考试”俩字儿,分数定生死,一考定乾坤。太狭隘了!太片面了!真正的学习评价,应该是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是多元的,是能够促进学习的。它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打个分,排个名,更重要的是,它要能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也要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口头表达的流利度、写作的逻辑性、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完成任务的质量、甚至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些“软实力”,难道不比卷子上的几个对错更重要?我更看重那种形成性的评价,比如课堂观察、作业反馈、小组项目评估、学习档案袋等等。考试当然也是一种方式,但它应该只是评价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而且,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应该更加灵活和实用,少一些死记硬背的题目,多一些考查实际应用能力的题目。那种只为了筛选而存在的评价,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最后,但绝对不是最不重要的,是师生互动与学习氛围。这玩意儿看不见摸不着,但威力巨大!一个轻松、包容、鼓励尝试的课堂,学生才敢开口,才不怕犯错。你想啊,学语言,哪有不犯错的?要是老师一听学生说错了就皱眉头,或者同学之间互相嘲笑,那谁还敢说话?久而久之,就都成了“哑巴英语”。所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太重要了!老师的角色,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氛围的营造者,是学生学习路上的“点灯人”和“催化剂”。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即使错了,也要用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和纠正。那种高高在上、板着面孔的老师,我反正是不敢多问一句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没关系,再来一次”,或者“这个想法很有意思,能不能再多说一点?”,可能就点燃了一个学生学英语的热情。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能够极大地提升学习效果。大家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种感觉多好!这比一个人埋头苦学要有效得多,也快乐得多。
所以你看,这六个要素,课程目标是方向盘,教学内容是燃料,教学方法与活动是发动机,学习资源是各种工具箱,学习评价是仪表盘和导航反馈,而师生互动与学习氛围则是整个行驶过程中的润滑剂和愉快心情的保障。它们环环相扣,互相影响。要想打造一门真正高质量的英语课程,就得在这六个方面都下足功夫,精心设计,巧妙融合,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学有所获,爱上英语。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老师们不断地学习、反思和创新。但,值得!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