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中药饮片啊,头疼!尤其这贮存,简直是操碎了心。稍不留神,好好的药材就给你闹点“小情绪”,变个样儿。咱自己琢磨了个小口诀,不算啥高大上,但求个实用,希望能帮各位同仁在繁杂的工作中,快速揪出那些“不老实”的饮片。这口诀是:
“潮湿风吹色更粘,溶化虫 霉 油腻气散完。”
瞧,就这么十四个字,把那些常见的变异现象,给它串起来了。下面咱就掰开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每一个字背后,都藏着哪些“坑”。
先说这“潮”。这字儿一出来,脑子里是不是立马浮现水汽氤氲的画面?没错,就是潮解。有些中药饮片,比如咱们常用的芒硝,还有些含糖量高或者盐分高的,比如某些蜜炙品放久了,它们天生就是“吸水小能手”,空气湿度一上来,它们就开始疯狂吸收水分,从硬邦邦的固体,慢慢变成湿漉漉的,甚至最后化成一滩水。这可不单单是形态变了,药效也可能跟着大打折扣,你说气不气人?所以啊,库房的湿度控制,那是顶顶重要的!
接着是“风”。跟“潮”对着干的,就是这“风”,它指的是风化。有些饮片呢,它里面含有结晶水,比如芒硝(又是它,真是个典型)、硼砂这类。如果环境太干燥,空气湿度太低,这些结晶水就会“逃跑”,药材表面会逐渐失去光泽,甚至变成粉末状。这风化了,药材的重量会减轻,有效成分的浓度比例也会发生变化,用起来剂量就不准了。所以,太湿不行,太干也不行,中药饮片就是这么“娇气”。
然后是“色”。这个好理解,就是变色。健康的饮片,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脸色”。但要是保存不当,比如长时间光照、接触氧气、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让它们“变脸”。最常见的,像红花,放久了颜色会从鲜红变成暗红甚至发黑;一些绿叶类的药材,比如大青叶、鱼腥草,时间长了会变黄变褐。这颜色一变,往往就意味着里面的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那药效还能保证吗?所以,避光、密封、控制温度,是延缓变色的关键。
再往下是“粘”。说的是粘连。这个现象在含糖类、胶质、浸膏类成分较多的饮片中尤为突出。比如咱们爱吃的枸杞子,还有像熟地黄、大枣、龙眼肉这些,如果受潮或者温度偏高,它们就容易互相“勾搭”,粘成一坨,取用不方便不说,还特别容易进一步吸潮、发霉。摸上去黏糊糊的,感觉就不对了。
“溶”字,指的是溶化或软化。有些饮片,比如阿胶、龟甲胶这类胶类药材,它们的熔点比较低。夏天温度一高,或者储存环境温度控制不好,它们就可能软化变形,甚至溶化成黏稠的液体。这样一来,不仅形态全无,剂量不好掌握,也更容易滋生细菌。
下面这三个字,“虫”“霉”“油”,简直是中药饮片贮存的“三大害”!
先说“虫”,即虫蛀。这个太常见了!很多富含淀粉、蛋白质、糖分的药材,都是虫子们的“美食天堂”。比如党参、黄芪、当归、枸杞子、薏苡仁等等,一不小心就会被蛀得千疮百孔。看到药材上有虫眼、虫道、虫粪,甚至活虫在爬,那这批药材基本就得判“死刑”了。虫蛀不仅直接损耗药材,虫子的排泄物和尸体还会污染药材,引起药材的霉变。
紧跟着就是“霉”,即发霉。这个更是让人头皮发麻。只要湿度、温度适宜,霉菌孢子无处不在,它们就能在药材表面安家落户,迅速繁殖。发霉的药材表面会出现各种颜色的霉斑,比如绿色、黄色、黑色、白色,闻起来还可能有一股刺鼻的霉味。更可怕的是,某些霉菌会产生黄曲霉素等有毒物质,这要是给人吃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防潮、通风、保持洁净是预防发霉的重中之重。
然后是“油”,指的是泛油,也叫“走油”。一些富含挥发油或脂肪油的药材,比如当归、川芎、杏仁、桃仁、柏子仁等,如果储存时间过长,或者温度偏高,油脂成分就容易从药材内部渗出到表面,使得药材表面呈现油腻状,摸上去黏糊糊的,颜色也可能加深,甚至产生一股哈喇味。这“走油”了,不仅影响外观和气味,挥发油的损失也会导致药效降低。
最后是“气散完”。这个“气”主要指气味散失。很多中药饮片,特别是那些芳香类药材,比如薄荷、紫苏叶、荆芥、木香、砂仁等,它们之所以能发挥疗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含的挥发油等气味成分。如果包装不严密,或者储存时间太久,这些有效成分就会逐渐挥发掉,导致药材的特有香气减弱甚至完全消失。气味都没了,那药效还能指望多少呢?就像一杯放久了的可乐,没气儿了,喝着就不是那个味儿了。
所以你看,这简简单单的“潮湿风吹色更粘,溶化虫 霉 油腻气散完”,就把这些让人头疼的变异现象给概括进去了。作为执业药师,咱们每天跟这些饮片打交道,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至关重要。不仅要熟悉它们正常的样子,更要对这些“不正常”的信号保持高度警惕。
每当验收、调剂、盘点中药饮片时,不妨在心里默念一遍这个口诀,逐条对照。看看饮片是不是受潮了?有没有风化的迹象?颜色对不对劲,有没有不正常的变色?会不会粘连成团?胶类的是不是溶化变形了?有没有细小的虫孔,警惕虫蛀的发生?表面有没有可疑的霉点,严防发霉?富油的药材是不是泛油了?芳香类药材的气味还在不在?
这些变异现象,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还可能相互影响,比如受潮容易导致发霉和虫蛀,虫蛀又会加速霉变。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果断处理,绝不能让这些“问题饮片”流到患者手中。这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咱们这份职业的尊重和坚守。
当然,这个口诀只是一个帮助记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理解每种变异现象发生的原因、特征以及可能带来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中药饮片贮藏的各项要求去操作,比如控制温湿度、避光、通风、密封、定期检查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希望这个不成敬意的小口诀,能像个小小的“警报器”,时刻提醒咱们,守护好手中的每一味药!毕竟,药材的品质,就是咱们工作的底线,也是患者康复的希望啊!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