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秋节的来历嘛,那可真是一箩筐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似的。不过,掰着指头数数,最能抓住人心的,也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得是那几个经典款。
首当其冲,必须是“嫦娥奔月”。这故事,简直是刻在咱们基因里的画面。想想看,后羿射日,功盖天下,得了西王母赏赐的不死药。他本想和爱妻嫦娥共享长生,谁知徒弟蓬蒙起了歹心,趁后羿不在,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那叫一个刚烈,情急之下,一口吞下了仙药,身子就轻飘飘地飞了起来,一直飞向了月亮。从此,就只能在那清冷的广寒宫里,与玉兔为伴,日夜思念着人间的情郎。这故事里头,有爱情,有牺牲,有无奈,还有那份对月宫仙境的无限遐想。每当中秋月圆,抬头望月,总会忍不住想,嫦娥姐姐在上面过得好不好,是不是也在看着我们呢?
紧随其后的,还有那倒霉催的吴刚,天天在月亮上砍那永远砍不断的桂花树,想想都替他累得慌。据说是因为他学仙有过,被罚到月宫做这苦差事。那桂花树啊,随砍随合,吴刚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砍着。这故事,又给月亮添上了一层坚韧不拔,甚至是带点悲剧色彩的意味。旁边还有只萌萌哒的玉兔,捣着长生不老药,也不知道给吴刚分点儿没有,真是操碎了心。
当然,除了这些浪漫凄美的神话传说,中秋节的起源也和古人对月亮的崇拜,以及庆祝丰收紧密相连。你想啊,秋天,庄稼熟了,瓜果飘香,忙活了一年,总算有了好收成。那圆溜溜、亮堂堂的月亮,在古人眼里,就是吉祥和丰收的象征。所以,在“月夕”(也就是八月十五晚上),人们会摆上瓜果、月饼,祭拜月神,感谢大自然的馈赠,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这个习俗,可比嫦娥奔月要朴实得多,也更接地气。据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并开始盛行,得到唐朝才算真正定了型。唐玄宗梦游月宫的故事,更是给这个节日增添了不少皇家色彩和浪漫气息。
这月亮啊,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的心头好。他们对着月亮,能生出无限感慨。于是乎,关于中秋节的诗,那简直是汗牛充栋,每一首都带着月光的清辉和墨香,读起来,唇齿留芳。
要说写中秋,写月亮,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是绕不过去的高峰,简直是C位出道,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就这么大气磅礴,一下子把人拉进那种宇宙洪荒的意境里去。苏轼当时因为政治上的不如意,和弟弟苏辙分隔两地,中秋佳节,倍感思念。他喝着酒,看着天上的月亮,就忍不住开始胡思乱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甚至想乘风归去,到月宫里看看,又怕“高处不胜寒”,那种既向往又犹豫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最最经典的,还是那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简直是看透了人生,道尽了世间的常态。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简直是说尽了中国人对团圆和美好祝愿的极致向往。不管隔着多远,我们看的可是同一个月亮啊!这份情怀,啧啧,真是绝了。每到中秋,这首词就像背景音乐一样,自动在脑海里循环播放。
诗仙李白,他笔下的月亮,带着一股子天真烂漫和侠骨柔情。比如那首《古朗月行》里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多可爱!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童年,那时候的月亮,就是个大大的、亮晶晶的盘子,或者一面挂在天上的镜子,充满了神秘和想象。还有他那首《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虽然不是专写中秋,但那种月下饮酒的孤高与洒脱,也成了后人赏月时常有的情调。李白把月亮当朋友,当知己,这份浪漫,也是没谁了。
诗圣杜甫,他的月亮就沉郁多了,总是带着家国之思和忧患意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这句诗,唉,每次读都让人心里发酸。尤其对于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游子,中秋的月亮,确实是家乡的那一轮最圆最亮,它不仅仅照亮了夜空,更照亮了心底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战乱年代,兄弟离散,杜甫在异乡的月夜,思念着远方的亲人,那份牵挂,那份无奈,都融进了这清冷的月光里。
还有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开篇就是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气魄,这境界!一下子把个人的小情小爱,提升到了全人类共通的情感。无论你在哪里,地球的哪个角落,只要抬头看到那轮明月,就知道有人和你一样,在思念,在期盼。“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月光,仿佛成了思念的催化剂,让远隔千里的人们,心意相通。
当然,写月亮的诗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那份庭院深深的静谧;刘禹锡的“朗月清风夜,瑶台玉露秋”,那种仙境般的清雅。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一种心境。
如今啊,我们过中秋节,月饼是少不了的。五仁的、豆沙的、莲蓉蛋黄的……甜的咸的,各有所爱。但吃月饼的意义,早就不在于那口滋味了,更多的是一份仪式感,一份对团圆的期盼。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食一块月饼,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虽然生活节奏快了,很多传统习俗也渐渐淡化,但中秋赏月,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浪漫和情怀,却始终没变。我们会提前看天气预报,期待一个晴朗的夜晚。我们会带着孩子,指着天上的月亮,给他们讲嫦娥的故事,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那种感觉,特别踏实,特别温暖。
这月亮,它看过多少悲欢离合,见证了多少代人的祈愿与梦想。它不仅仅是个天体,更是我们文化里一个温柔的符号,一个情感的寄托。每到中秋,它就像一个老朋友,如约而至,用它那皎洁的光芒,洒满大地,也照亮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提醒我们,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总有些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那些古老的诗句,也因为这轮明月,而拥有了永恒的生命力,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中传诵,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