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的三大条件

得嘞,咱今儿就掰扯掰扯这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的三大硬核条件。一竿子捅到底,就那么三条,不多不少,但每一条里面,那学问可就深了去了。

第一条,也是最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工程项目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这条怎么理解?哎,你别看字面意思简单,里头门道多着呢。啥叫“预定可使用状态”?不是说你楼盖完了,贴个封条就算完事儿。得是这玩意儿,真能派上用场了,能按照设计初衷那样,为企业“服务”了。你比如说,你盖了个厂房,主体完工了,水电煤气还没通呢,设备还在箱子里躺着,工人培训还没影儿,那能叫“可使用”吗?肯定不行啊!你得是水电通了,主要设备安装调试完毕,能跑起来了,哪怕刚开始只是试生产,但也算摸到“可使用”的边儿了。或者你盖个办公楼,装修搞完了,办公家具也进场了,网络电话也通了,员工拎包就能进去办公了,这才能叫“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这里头的“预定”俩字也挺关键。就是说,你当初立项的时候,对这个工程将来要干啥,达到啥标准,心里得有个谱。比如你建一条生产线,预定是每小时能产1000个零件,现在调试下来,能稳定产出800个,虽然没完全达到最高设计产能,但它已经能持续、稳定地产出合格产品了,也能算“可使用”。总不能说,非得等到它完美无瑕,一点毛病没有才转固吧?那黄花菜都凉了。所以,这个“预定可使用状态”是个综合判断,得看它是不是能够满足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的需要,是不是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行并产生经济效益。很多时候,这需要工程部门、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坐下来一起合计合计,拿出个大家都认可的说法。不是拍脑袋就能定的。想想看,一个大型设备,可能需要通过带料联动负荷试车,各项性能指标都出来了,符合设计要求了,那才叫妥了。有些时候,甚至还会以取得相关部门的验收报告、生产许可证,或者开始对外销售产品、提供服务作为判断依据。所以说,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是转固的灵魂,是实质重于形式的体现。

第二条,是与该项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这条听起来有点虚,但其实也挺实在。你花大价钱搞个工程,不就是图它将来能给你挣钱,或者帮你省钱,或者提升你的运营效率嘛?如果这工程建完了,发现市场变了,产品没销路了,或者技术落后了,根本带不来预期的经济效益,甚至成了个包袱,那你还急吼吼地转固定资产干嘛?当然,一般情况下,企业在投建一个项目前,都是经过可行性研究的,对未来的经济利益是有预期的。所以这条,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默认满足的。但万一,真出现点啥幺蛾子,比如政策突然大变,或者技术被颠覆了,导致这个在建工程前景黯淡,那在转固的时候,就得掂量掂量了,甚至可能要考虑计提减值准备。这条更多的是从资产的本质属性出发,强调资产是要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如果一个东西不能给你带来好处,那它算哪门子资产?

第三条,是该项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条相对来说,就比较“技术性”了。在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支出,比如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还有一些间接费用,比如管理人员工资、水电费等等。这些七七八八的费用,都得准确、完整地归集到这个工程项目上来。等到工程差不多完工了,准备转固了,你就得把这段时间发生的所有跟这个工程相关的、合理的、必要的支出,都给它算清楚,形成一个总的成本。这个成本,就是将来计提折旧的基础。如果账目乱七八糟,今天少记一笔,明天多摊一点,成本都算不准,那转固的基础就不牢靠。所以,清晰、准确的成本核算是转固的技术保障。这里头,还涉及到一些细节,比如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才发生的零星费用,一般就不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了,可能就直接费用化了。而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必要支出,都得算进来。有时候,工程项目特别大,分期付款,可能最后一笔尾款还没付呢,但工程已经能用了,这时候,只要这个尾款金额能够合理估计,也不影响转固,先把已发生的和应付的款项加总作为成本转固,等实际支付时再调整。关键是,这个总成本的大头儿得定下来,不能是笔糊涂账

所以你看,这三大条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是核心判断,是定性;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是前提,是资产属性的体现;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是基础,是定量。三者缺一不可,得同时满足,才能把白花花的银子投进去形成的在建工程,名正言顺地转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开始为企业发光发热,也开始计提折旧。

实际操作中,这事儿吧,还真不是那么机械。有时候项目特别复杂,分好几个标段,有的标段先完工先能用了,那就可以分批转固。比如一个大型综合体,商业裙楼先装修好开业了,那裙楼部分就可以先转;上面的写字楼还在吭哧吭哧盖呢,那就继续作为在建工程挂着。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仅懂会计准则,还得懂点工程,懂点业务,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瞎指挥。得多跟工程部门、使用部门沟通,了解实际情况。毕竟,转固这个时点,直接影响到啥时候开始计提折旧,进而影响当期利润。有些企业为了调节利润,可能会在这个时点上动点小心思,比如故意推迟转固,少提折旧,让利润好看点;或者提前转固,多提折旧,隐藏利润。这些都是不规范的,审计一来,准得抓你小辫子。所以啊,这三大条件,既是会计准则的要求,也是企业规范管理的体现。把握准了,才能让账务处理真实、准确,也能让资产管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活儿,细致着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的三大条件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