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误施于人的上一句是什么?

赏罚不明,则误施于人。

说句心里话,这世上,最让人心寒的,莫过于此。你瞧,误施于人,这四个字,像一把钝刀子,悄无声息地,却又实实在在地,在人心里头割拉。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明面上的错,而是一种扭曲、一种错位,像极了把最珍贵的药,喂给了根本不需要的人,或者把最锋利的剑,交到了不该拿的人手里。那股子拧巴劲儿,不光耗费了心血资源,更要命的是,它腐蚀了人心,把那些本该被看见、被奖励、被爱护的人,活生生地推向了失望绝望的深渊。

我想,这事儿不单单指那些冰冷的“赏罚”——比如,公司里,那些整日里只知道邀功、拍马屁的家伙,业绩平平,却年年加薪,拿项目大头;而真正踏实肯干,默默付出的老黄牛们,却被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连句像样的肯定都听不到。你见过那样的眼神吗?疲惫里带着一丝麻木勤恳中透着点点不甘。长此以往,谁还愿意拼命?谁还愿意真心为公司好?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大家:努力是没用的,关系嘴皮子才是王道吗?这种颠倒黑白的“施予”,真是比明着亏待你还伤人,因为它摧毁的是公平二字,是人们对价值的最初信仰。

不止是职场,人情世故里,误施于人的例子更是俯拾皆是。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掏心掏肺地对一个人好,恨不得把自己的心肝脾肺肾都捧出来给他看,以为对方是值得你倾尽所有的挚友爱人亲人。结果呢?你的善意被当作了理所当然,你的付出被解读成软弱,甚至被拿来利用,当成向上爬的垫脚石。那些你以为是理解、是回应的,到头来,竟是彻彻底底的错付。而那些你曾经吝啬给予、或者无暇顾及的人,也许才是真正需要你的温暖支持,只是彼时的你,被眼前那个错误的对象蒙蔽了双眼。这种情感上的误施,往往比金钱上的损失更让人心痛,因为它是对信任的背叛,是对情感的亵渎。那种感觉,就像你在漆黑的夜里点了一盏灯,却发现你照亮的,是一面永远不会给你回光的墙。心力交瘁,不过如此。

再往大了说,那些政策的制定,社会资源的分配,是不是也常常犯这种误施于人的毛病?明明是为了扶贫济困,结果钱没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反而被层层截留,或者被那些“关系户”钻了空子,甚至被一些根本不缺钱的人骗取。媒体上时不时爆出的,什么“开豪车领低保”、“住在别墅里享受补贴”……每每看到这些,一股子怒火就直冲脑门。这是对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对那些真正贫困无助者的残忍剥夺。社会本该是互助的,但当机制出现偏差,当监管形同虚设,当人情私欲凌驾于公义之上,误施于人就成了常态。那些本该雪中送炭的,变成了锦上添花,甚至成了火上浇油。社会信任的基石,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错位中,被一点点地侵蚀、瓦解。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赏罚不明,让施予走向了歧途?我想,原因无外乎几个方面。首先是信息不对称,上位者或施予者,常常一叶障目,看不到真实情况,或者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被谗言所左右。其次是懒惰畏难,要去深入了解一个人、一件事的真相,去权衡利弊,去做出公正的判断,这本身就是一件耗费心力的事。很多人宁愿选择简单粗暴的方式,或者随大流,或者凭印象,而不是去深挖,去考证。最可怕的是第三点:私心作祟。有些人明知道谁该受赏、谁该受罚,却因为自己的私利偏好人情,刻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这种故意为之误施,才是最令人发指的,它不是愚昧,而是邪恶

如何避免这种误施呢?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这关乎人性,关乎智慧,也关乎勇气。首先,需要洞察力。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花言巧语蒙蔽,不被表面功夫迷惑。这需要阅历,也需要思考,更需要倾听那些微弱却真实的声音。其次,需要原则。无论是在管理中,还是在人际交往中,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套明确标准底线。知道什么该奖,什么该罚;知道谁值得深交,谁应该远离。这套原则,不该被情绪左右,不该被利益腐蚀。最后,也是最难的,需要勇气。当误施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时,敢于纠正,敢于承担。敢于打破既得利益的藩篱,敢于得罪那些不该得到的人,敢于承认错误修正方向。这需要极大的魄力担当

想想看,每一次误施于人,都是一次希望消解,一次信任损耗。它像毒瘤,悄然生长,最后把本该繁荣和谐的肌体,变得千疮百孔。所以,当我们在谈论“误施于人”的时候,我们不只是在谈论一个简单的错误,而是在探讨一种深层次人性缺失,一种社会机制病态。而要治愈这种病态,唯有靠真诚、靠智慧、靠勇气,才能让那些本该得到得到,让那些本该失去失去,让施予回归它本来的意义。那是一场漫长的战役,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为之努力,去为之呼吁。因为,只有这样,人间才可能更清明人心才可能更温暖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误施于人的上一句是什么?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