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在英语里究竟是什么意思?问这个问题,就像在问“水是什么味道的?”。你尝过,你知道,但要说清楚,却发现语言是如此苍白。简单粗暴地回答:for最核心、最常见的含义,就是“为了”和“给”。但如果你只带着这两个翻译去闯荡英语世界,我保证,不出三条街你就会撞得头破血流。
这玩意儿,它不是一个词,它是一团关系,一种感觉,是英语这栋大厦里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忽略的水泥和黏合剂。
我们先从最没悬念的说起。
“为了”——也就是表目的。这大概是所有中国人学英语时,for在我们脑子里留下的第一个烙印。I did it for you. 我为了你才这么做的。这句话里,for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把我的行为和你这个“你”紧紧绑在了一起,我的一切动机,源头都是你。听起来是不是挺深情的?
但目的也可以很功利,很现实。比如一个在油腻腻的后厨汗流浃背的年轻人,他省下每一分钱,for what? For a new phone? For a trip to Thailand? 还是 for a future that he can’t even see clearly? 这里的 for,就是他所有辛苦的终点和驱动力。它指向一个目标,一个悬在驴子面前的胡萝卜。没有这个for,所有的动作都失去了意义。
然后是“给”——也就是表对象。This gift is for you. 这礼物是给你的。这里的 for 是一种传递,一种方向的指定。它不像“to”那样,仅仅是一个物理上的“到达”,它带着一层“专属”的意味。这东西,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它的归属权、它的情感价值,就打上了你的标签。它为你而存在。所以当别人递给你一杯咖啡说 “For you”,那里面除了咖啡因,还有一份人情。
好了,教科书的部分到此为止。接下来,我们聊点儿活的。
你有没有想过,for 还能表示时间?而且是一种充满“拉扯感”的时间。
I’ve been waiting for two hours.
我等了两个小时。你看,中文翻译里,for消失了。但英文里,它至关重要。它不是在说“在两小时这个时间点上”,它是在描绘一段被拉长、被填满的过程。这两个小时里,你可能玩了手机,喝了水,看了无数次手表,心里从期待变成焦躁,再到不耐烦。这整个过程,被一个for给包裹起来了。它告诉你,这段时间不是凭空飞逝的,而是被“等待”这件事给实实在在地占据了。He worked there for ten years. 他在那里工作了十年。这个for,承载的是十年的青春、重复、可能还有麻木。
再来,for 还可以是交换。一种非常原始的“等价交换”感。
I bought this book for twenty dollars. 我花二十块钱买了这本书。钱和书之间,通过 for 建立了一种对等关系。你付出了这个,就得到了那个。它甚至能用在更抽象的交换上。比如一句经典的抱怨:You sold your soul for this? 你就为了这个出卖了你的灵魂?这里的 for,简直带着血淋淋的质问,把“这个”和“灵魂”放在天平两端,让你看清这笔交易有多么不值。
还没完。for 还能表示原因。
She was famous for her beautiful voice. 她因其美丽的嗓音而闻名。这里的 for,就像一个路标,告诉你“闻名”这个结果是从“美丽的嗓音”这条路上走过来的。它解释了“为什么”。He was punished for being late. 他因为迟到被罚了。这个 for 就没那么美好了,它直接把“迟到”这个行为和“被罚”这个下场钉在了一起,充满了因果报应的宿命感。
接下来,就是一些让初学者抓狂,但一旦理解就感觉自己英语水平“duang”一下升级了的用法。
for 可以表示“支持”。Are you for or against this plan? 你是支持还是反对这个计划?你看,for在这里直接站了队,成了一个阵营的旗帜。I vote for him. 我投他一票。我的这一票,是站在他那边的力量。
for 还可以表示“就……而言”。For me, this is unacceptable. 对我来说,这事儿不能接受。它划定了一个范围,一个视角。在这个由“我”主管的领域里,这件事的性质是“不可接受”。换个人,for him,可能就 a piece of cake 了。
最妙,也最难翻译的是那种带着转折和意外的 for。比如:For all his knowledge, he is still very stupid sometimes. 这句话怎么翻译?“为了他所有的知识”?狗屁不通。这里的 for all,恰恰是“尽管”的意思。尽管他学富五车,有时还是蠢得要命。这个 for,充满了讽刺和无奈,它先把你高高捧起(all his knowledge),然后又重重摔下(stupid)。
所以你看,for 是个什么东西?
它不是一个有固定形状的砖块,它是一捧可以捏成任何形状的湿润的泥土。它本身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但它能把那些有实际意义的词(名词、动词)黏合在一起,并赋予它们一种新的逻辑关系和情感色彩。
学习 for 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英语思维方式的过程。我们中国人习惯用动词和名词来构建世界,而英语,尤其是口语,则极度依赖这些小小的介词和虚词来传递信息。这些词,就是语感本身。你什么时候不再去想“这句话里的 for 应该翻译成‘为了’还是‘给’?”,而是能直接感觉到它在句子里起到的那种“指向”、“交换”、“包裹”或者“支撑”的作用时,你的英语才算真正“活”了过来。
它就像一个万能的接口,能连接动机与行动,物品与归属,时间与事件,原因与结果。它让孤立的词语产生化学反应,生出远超其本身含义的丰富滋味。所以,别再问 for 是什么意思了。去感受它,在无数的句子和对话中,去体会它那种无处不在的“在场感”,去品味它在不同情境下,染上的不同味道——时而温暖,时而功利,时而冷酷,时而无奈。
这,比背一万遍“for 等于为了”要有用得多。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