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考研,这四个字背后藏着的东西,可不是几门课的名字那么简单。它是一场智力、体力、还有心力的极限拉扯。非要问考哪几门?行,我先给你个最干脆的答案,然后再跟你聊聊这答案背后那片深不见底的海。
基本上,所有学校的哲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都逃不出这个框架:
- 思想政治理论:全国统考,代码101。
- 外国语:基本上是英语(一),少数学校或特殊专业可能有其他语种选项,也是全国统考,代码201。
- 专业课一:由报考院校自主命题。通常是哲学基础理论或者中西哲学史的大综合。
- 专业课二:也是院校自主命题。这门课就五花八门了,方向性极强,基本决定了你未来的研究小方向。
好了,标准答案给你了。但如果你觉得这就够了,那你可就太天真了。这四门课,每一门都是一头拦路巨兽,样貌不同,脾气各异。
先说说那两门公共课,思想政治理论和外国语。
对一个一头扎进哲学故纸堆的人来说,考政治,简直是一种行为艺术。你这边脑子里还在盘算着康德的“物自体”和胡塞尔的“悬置”,那边就得强行切换频道,去背诵那些高度凝练、不容置辩的定义和原理。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一个沉浸在巴赫赋格曲里的乐迷,被突然拽到广场上跟着跳《最炫民族风》。有一种强烈的撕裂感。但你没办法,这是国家线,是硬门槛。你得背,像个无情的机器一样,把那些知识点,从近代史纲要到毛中特,再到思修法基,一字不差地刻进脑子里。这门课不考验你的思辨,只考验你的记忆力和执行力。它是一场纯粹的、枯燥的苦役。
然后是英语(一)。别小看这个“一”,它比英语(二)可不是难了一星半点。哲学考研的英语,那阅读文章,简直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充满了各种抽象概念、长难句、以及你查了字典都不知道在具体语境里是啥意思的词。它会让你深刻体会到,语言是思想的牢笼,而你,就是那个试图越狱的囚徒。单词是砖,语法是水泥,你得用这些去搭建理解的桥梁。很多人的哲学梦,不是碎在康德黑格尔手里,而是碎在了完形填空和新题型上。这门课,是耐力和基本功的试金石。
接下来,才是重头戏,是真正属于哲学生的战场——那两门专业课。
专业课一,通常是你的第一道“哲学天堑”。绝大多数学校会把它设置为西方哲学史,或者中西哲学史合一。这门课的特点就一个字:多。
多到什么程度?想象一下,从古希腊的泰勒斯说“万物是水”开始,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巨头”构建的古典世界,再到中世纪那上千年被“神”笼罩的经院哲学,然后是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大转向,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的理性主义和洛克、贝克莱、休谟的经验主义吵得不可开交。你以为这就完了?高潮才刚刚开始。康德,这个哲学史上的“哥白尼”,以一人之力掀起了一场革命,他那套先验唯心论,光是读懂《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言部分,就足够让一个初学者掉光头发。然后,费希特、谢林,最后是那个集大成者,也是后世无数哲学家的噩梦——黑格尔。他的《精神现象学》,那绝对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晦涩、也最壮丽的文本之一。考研要考的,就是让你把这整个浩浩荡荡两千多年的思想长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这还只是西哲。如果考中国哲学史,那你就要在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里穿梭,感受孔孟的仁义、老庄的逍遥、韩非的法术;你要去理解两汉经学的繁琐,魏晋玄学的清谈,隋唐佛学的精深,宋明理学的心性之辨。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流派,每一个核心概念(比如“理”、“气”、“心”、“性”),背后都是一整个思想体系。
这门课,考的不是你多有灵气,多会奇思妙想。它考的是框架感。你能不能在脑子里建立一个坐标系,把这些伟大的名字和思想,一个个准确地钉在属于他们的时空位置上。你的复习过程,就像是在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森林里,靠着一本本砖头厚的著作,一点点摸索,试图画出一张完整的地图。这个过程,充满了迷茫、挫败和偶尔的狂喜。
然后,是专业课二。这才是真正体现一个学校“品味”的地方。
如果你的目标是那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实力雄厚的院校,比如人大、武大、南大,那你的专业课二,大概率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或者简称“马哲”。千万别把它和你本科上的“马原”公共课混为一谈。考研的马哲,是把它作为一个严肃的、深刻的哲学体系来研究的。你要去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去理解“异化”的真正含义;你要去啃《德意志意识形态》,去搞清楚唯物史观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甚至要去碰《资本论》,去感受马克思那手术刀般精准的逻辑剖析。它会涉及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比如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哲,这些都是硬骨头。
如果你的学校偏重中国哲学,比如北大、复旦,那专业课二可能就是中国哲学原著选读,或者是某个断代史,比如“宋明理学专题研究”。这就要求你有相当不错的古文功底了。看着那些没有标点的竖排版影印古籍,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不同的注疏能有好几种解释,你就知道什么叫“一个头两个大”了。
如果你的学校是西方哲学的重镇,那专业-可能就是现代西方哲学,或者更具体的现象学、分析哲学、政治哲学等等。这就意味着你要和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罗尔斯这些20世纪的“怪物们”正面交锋。他们的思想,很多时候是对传统哲学的颠覆,语言风格也更加诡异。读海德格尔,你会感觉自己不是在读哲学,而是在读诗,一种用德语写成的、关于“存在”的史诗。读维特根斯坦,你又会觉得哲学变成了一种“语言病”的治疗。
此外,还有伦理学、美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哲)等等。每一个方向,都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比如科哲,你要去了解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库恩的“范式革命”,这些都和科学史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所以你看,哲学考研,它不是一个标准化的流程。它是一场极其个人化的冒险。你选择的不仅仅是一所学校,你选择的是一种哲学“气质”,一种思维方式。
备考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漫长的自我拷问。你会在无数个深夜里,对着满桌子的书和笔记,怀疑自己是不是疯了。为什么要放着好好的路不走,来啃这些几百上千年前的人留下的、与现实世界看似毫无关系的“天书”?你会因为一个本体论的概念和朋友争得面红耳赤,也会因为突然理解了柏拉图的“理型论”而激动得手舞足蹈。
这四门课,共同构成了一座高墙。翻过去,你看到的可能不是什么功成名就的康庄大道,而是一片更广阔、也更寂寞的旷野。但对于真正热爱思考的人来说,这场以考试为名的“精神成年礼”,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奖赏。它会把你原有的思维模式彻底打碎,然后逼着你用那些最伟大头脑的碎片,重新构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这,比考哪几门课,重要得多。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