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在英语里的意思,是钱。
但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全部答案,那可就太天真了。这就像问,“爱”是什么意思,你回答一个“love”就完事了一样。这两个词,都是那种你知道它是什么,但又永远说不清它到底是什么的玩意儿。
钱,这个中文词,在我听来,带着一种金属的、实在的质感。一个“金”字旁,旁边一个“戈”加一个“戈”,像不像一堆闪闪发光的兵器?透着一股原始的、争夺的、硬邦邦的味道。而money,这个词的发音就软得多,更圆滑,带着一种流动的、现代的、甚至有点虚无缥缈的感觉。它听起来不像叮当作响的钢镚儿,更像是银行电脑屏幕上跳动的一串数字。
小时候,我理解的money就是压岁钱。是那种崭新的、带着油墨香气的红色钞票,塞在红包里,沉甸甸的,拿在手里有一种不真实的幸福感。那时候的money,是有触感的,有味道的,甚至有声音的——是数钱时“唰唰”的脆响。它能换来巷子口老爷爷卖的麦芽糖,能换来最新款的四驱车,那时的money,是一种具体的、可以被兑换的快乐。它很简单,很直接。
后来长大了,你发现money这东西,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它不再仅仅是cash(现金),那个你能摸到看到的东西。它变成了funds(资金)、capital (资本)、assets (资产)、revenue (收入)、wealth (财富)。这些词,一个比一个冰冷,一个比一个抽象。它们存在于你的银行app里,你的股票账户里,你的房产证上。你看不见它们,摸不着它们,但它们却像一只无形的手,牢牢地扼住了你生活的喉咙。
这时候的money,更像是一种权力。它决定了你住在哪个地段的房子,你的孩子能上什么样的学校,你生病时能用上什么样的医疗资源,甚至决定了你敢不敢在某个让你憋屈的下午,把辞职信甩在老板的脸上。它成了自由的代名词,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购买自由的唯一货币。没钱,你的“不”字说出来都那么没底气。所以我们拼命地“make money”(赚钱),“save money”(存钱),“invest money”(投资)。你看,英语里关于它的动词,都带着一种主动出击的、进攻性的姿态。
我总觉得,money这个词最阴险的地方在于,它悄悄地、不可逆转地,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的标尺。我们不再问一个人是否善良、是否博学、是否有趣,我们更关心的是:他/她赚多少钱?(How much money does he/she make?)他的身家(net worth)是多少?这个人的价值(value),就这么被粗暴地量化成了一串数字。一场同学聚会,聊到最后,往往就变成了不动声色的财富比拼。谁开了更好的车,谁在哪儿又买了房,谁家的孩子上了昂贵的国际学校。那些关于青春和理想的回忆,最后都被淹没在money带来的现实鸿沟里。这是一种无声的暴力,最伤人。
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对他们口中的“Time is money”有了更深的体会。那不只是一句口号,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操作系统。任何时间,都得被用来创造价值,都得能换算成钱。喝杯咖啡的时间,可能就是一个潜在的商业会谈;周末的休息,可能就是一个能赚外快的side hustle。一切都被明码标价,包括你自己。你的时薪,你的年包(annual package),就是你的价格。你把自己打包成一个商品,在人才市场上待价而沽。这种感觉,有时候真的让人喘不过气来。你不是一个人,你是一个行走的资产包。
所以,money到底是什么?
它是一种社会契约,一套我们集体催眠自己去相信的价值体系,一个能让你在凌晨三点因为账单而惊醒,也能让你在拿到一笔意外之财时感觉自己能征服全世界的幽灵。
它是一种安全感的替代品。我们以为有了足够多的钱,就能抵御生活中的一切风浪。但实际上,它带来的往往是更大的焦虑——害怕失去的焦虑,害怕不够多的焦虑。它像海水,越喝越渴。
它也是一种关系的腐蚀剂。多少亲情、友情、爱情,最后都败给了它。借钱的尴尬,分遗产的狰狞,谈婚论嫁时的讨价还价……在money面前,人性的幽暗之处,被照得一清二楚。它就像一面妖怪的镜子,能照出所有人的原形。
当然,我不是说money一无是处。那太虚伪了。有钱,确实能解决人生99%的烦恼。它能让你在家人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说“我来”;能让你有底气去追求那些看起来不切实际的梦想;能让你从繁琐的、重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去体验更广阔的世界。从这个角度看,money是一种工具,一种能放大你能力和选择范围的强大工具。
关键在于,是你驾驭它,还是它吞噬你。
回到最初的问题,“money英语什么意思?”。
它意为钱。但它也意为欲望,意为枷锁,意为梦想的翅膀,意为关系的试金石,意为社会地位的标签,意为冰冷的数字,也意为温暖的希望。它什么都是,也什么都不是。
它不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最大、也最成功的“故事”。我们都在这个故事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为它哭,为它笑,为它生,为它死。仅此而已。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