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这个词,听起来就不是什么好话。 没错,它就是个贬义词,专门用来形容那些品行低劣、互相勾结的坏人。 “丘”指的是小土山,“貉”是一种长得像狐狸的野兽。 整个词的意思就是说,同一个山丘里的貉,都是一路货色,没什么不同。 所以,当你说一群人是“一丘之貉”,基本就是在说他们狼狈为奸,都不是好东西。
这个成语背后还有个挺有意思的故事,出自《汉书·杨恽传》。 故事的主人公叫杨恽,是西汉时期的人。 他家世显赫,外公是大名鼎鼎的史学家司马迁,父亲是汉昭帝时期的丞相杨敞。 杨恽自己也很有才华,年少得志,因为揭发霍光谋反有功,被汉宣帝封为平通侯。
本来前途一片光明,但问题出在他的性格上。杨恽为人清廉正直,这是优点,但他说话太直,不懂得拐弯抹角,而且因为年轻有为,不免有些骄傲自满。 这就导致他在朝廷里得罪了不少人,其中梁子结得最深的是汉宣帝的宠臣戴长乐。
有一次,杨恽听到一个从匈奴投降过来的人说,匈奴单于被自己人杀了。他听了之后,就开始发表长篇大论,借题发挥。他说:“昏庸的君主不听忠臣的良言善策,自取灭亡,活该啊。 这就像秦朝的君主一样,宠信奸臣,残害忠良,最后把国家都给搞没了。 要是秦始皇能听得进好话,说不定秦朝的天下还能传到今天呢。我看啊,从古到今的那些坏君主,都跟一个山丘里出来的貉没什么两样,都是一个德行!”
这话可不得了,简直是在指着皇帝的鼻子骂。 他的政敌戴长乐抓住机会,立马就去汉宣帝那儿告状,添油加醋地把杨恽的话学了一遍。 汉宣帝听完龙颜大怒,觉得杨恽这是借古讽今,诽谤自己。 考虑到他之前立过功,没杀他,但还是把他削职为民了。 “一丘之貉”这个成语就从杨恽这番话里流传了下来。
刚开始的时候,“一丘之貉”其实是个中性词,只是比喻同一类人或事物,没有好坏之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感情色彩逐渐变了,现在专门用来指代那些品行不端、同流合污的坏人,带有很强的鄙视和厌恶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用起来非常直接。比如,你看到一群官员合伙贪污腐败,你就可以说:“这帮人官官相护,简直是一丘之貉!” 或者,你发现两个平时看起来不一样的人,在背后却一起做坏事,你也可以评价他们:“别看他俩平时装得人模狗样,其实是一丘之貉。”
这个词的重点在于“同类”和“低劣”。它强调的是一群人本质上的坏是一样的,不管他们表面上有什么区别。就像一个窝里的貉,长得都差不多,习性也一样。所以,用这个词的时候,通常是指两个人以上,很少单独用在一个人身上。它暗示了一种集体性的堕落和同谋关系。
举个具体的例子。我之前工作过的一家公司,有两个部门经理,平时为了业绩争得头破血流,在会议上互相拆台,看起来像是死对头。但后来公司内部审计发现,这两个人竟然联手做假账,把公司的钱往自己口袋里装。事情败露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俩的矛盾都是演给别人看的,私底下早就勾结在一起了。这时候,用“一丘之貉”来形容他们就再贴切不过了。他们为了共同的私利,可以暂时放下表面的分歧,本质上都是为了钱不择手段的人。
再比如,新闻里经常报道一些网络诈骗团伙。这些人分工明确,有的人负责编写诈骗剧本,有的人负责打电话,有的人负责洗钱。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背景,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骗取别人的钱财。这些人就可以被称为“一丘之貉”。 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犯罪团体,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这个罪恶链条上的一环。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词的贬义色彩很重,用的时候要看场合。你不能随便对一群你不喜欢的人用这个词,除非你确定他们确实在品行上有严重的问题,并且是同流合污。它不是一个开玩笑的词,而是一个严肃的道德评判。
和“一丘之貉”意思相近的词有不少,比如“狼狈为奸”、“同流合污”、“狐群狗党”等等。 这些词都形容坏人勾结在一起做坏事。但“一丘之貉”更侧重于强调他们本质上的相似性,突出一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感觉。而它的反义词则有“黑白分明”、“是非分明”这类词语,强调好与坏之间有明确的界限。
总而言之,“一丘之貉”就是用来形容一群彼此相似的坏人。 这个词源于一个说真话却得罪皇帝丢了官的西汉官员的故事,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最终成了一个专门抨击丑类、表达鄙夷的强有力词汇。它提醒我们,看人不能只看表面,要看清他们的本质,特别是当一群人表现出相似的恶劣品行时,他们很可能就是“一丘之貉”。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