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真的没法一句话说清楚,因为“高考志愿可以填几个大学”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在哪个省考试。全国各地的规矩不一样,差别还挺大。
咱们得先从最基本的东西说起:你的志愿是怎么被大学看到的。这背后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叫“平行志愿”,另一种叫“顺序志愿”。现在大部分省份的普通批次都用平行志愿了,所以我们重点聊这个。
平行志愿:不是选大学,是选“大学+专业”的组合
平行志愿的规则,说白了就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系统会先把所有考生从高分到低分排个队,然后从最高分的那个学生开始,挨个看他填的志愿。比如系统看你的志愿表了,会从你填的第一个志愿开始检查,如果你分数够,而且这个志愿还有名额,那你就直接被投档到这里了,后面的志愿就作废了。要是第一个志愿分数不够,系统就看你第二个,以此类推。
所以你看,你填的志愿顺序很重要。一定要把你最想去的、分数要求也最高的放前面。
那么,在这种模式下,到底能填多少个志愿?这个数字在不同省份差别巨大,尤其是那些实行了“新高考”的省份。
-
“专业(类)+院校”模式: 像浙江、山东、河北这些省份,玩的就比较“极致”。 他们不让你只选大学,而是把一个“专业+大学”当成一个独立的志愿单位。这就导致你能填的志愿数量非常多。比如在浙江,你可以填80个这样的志愿。在山东和河北,你能填96个。
- 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你的志愿表上可以出现“北京大学的数学专业”、“清华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复旦大学的新闻专业”……这样一直往下排96个。你不用担心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因为你填的每一个志愿都精确到了专业,录取了就是这个专业。
-
“院校专业组”模式: 像北京、广东、江苏这些省份,采用的是“院校专业组”模式。 大学把自己学校里选科要求相同的专业打包成一个“专业组”,你填报的时候,是选择某个大学的某个专业组。 填完专业组之后,还可以再选这个组里的几个具体专业,以及是否服从组内调剂。
- 比如说,北京本科普通批可以填30个志愿,每个志愿就是一个“院校专业组”。 广东和江苏则是40个。 这种模式下,虽然志愿数量看起来比山东、浙江少,但因为每个志愿里还能选几个专业,所以选择空间也很大。但要注意,如果你选了“服从调剂”,那你可能会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组里你没填、但分数够的任何一个专业。
-
传统高考地区: 那些还没实行新高考的省份,或者某些批次,通常是在一个批次里可以填几所大学,比如4到6所。 每所大学后面,又能填大概6个专业,还有一个“是否服从调剂”的选项。
提前批和其他特殊批次:规则又不一样
上面说的都是普通批次的情况。在普通批次之前,还有一个“提前批”。 这里面主要是军事、公安、艺术、体育、公费师范生等类型的学校和专业。
提前批的志愿数量通常比较少,而且很多时候用的还是“顺序志愿”,也就是“志愿优先”。 这意味着你的第一志愿非常关键。如果第一志愿的学校没录取你,那你的档案才会被送到第二志愿的学校。但这时候,第二志愿的学校可能已经录满了第一志愿报它的学生了。所以报提前批要很谨慎,不报的话完全不影响后面的普通批次录取。
所以,到底该怎么填?“冲、稳、保”策略是关键
不管你能填几十个还是上百个志愿,一个核心的策略是通用的,那就是“冲、稳、保”。
-
冲: 把你排名最靠前的几个志愿,用来“冲一冲”。 填那些你非常想去,但根据往年分数来看,你的分数可能只是擦边、录取希望不是百分之百的学校或专业组。万一今年这所学校的分数线稍微降了一点点,你就可能被录取,这就是机会。
-
稳: 中间大部分的志愿,要用来“稳一稳”。 填那些根据你的分数和排名,录取概率比较大的学校和专业。这部分是你志愿表的主体,是保证你能走一个不错的学校的关键。
-
保: 最后一定要留几个志愿用来“保底”。 选一些往年录取分数比你分数低不少,录取绝对没问题的学校和专业。这是为了防止前面所有志愿都滑档,最后没学上。保底志愿非常重要,它能给你一颗定心丸。
举个例子,假设你在一个能填96个志愿的省份。你可以这样安排:
1. 1-20号志愿(冲): 选那些你最心动的名校或者王牌专业,大胆去试。
2. 21-70号志愿(稳): 这一大段,要根据你的兴趣和分数,选择那些录取可能性在70%以上的学校和专业,做好排序。
3. 71-96号志愿(保): 选一些你肯定能上、并且也能接受的学校和专业,确保万无一失。
最后,最重要的一件事:所有这些信息,最权威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你所在省份的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官方文件和报考指南。 在填报之前,一定要花时间去仔细阅读这些官方材料,上面会有今年最准确的招生计划、填报规则和时间安排。任何网上的信息或者别人的建议,都只能作为参考。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