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这件事,很多小孩觉得头疼。 实际上,只要方法对了,就没那么难。写作文不是什么需要天赋的大事,它更像一项技能,和骑自行车、游泳一样,多练几次,掌握了窍门,自然就会了。关键在于,不能把它当成一个任务去完成,而是要把它看作一次表达和分享。
一、 先解决“不知道写什么”的难题
很多孩子拿到作文本,第一个难题就是“没东西可写”。 他们的生活就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觉得日子很平淡。 其实,不是没东西写,是没发现什么可以写。 解决这个问题,得从源头入手,也就是积累素材。
1. 养成“随手记”的习惯
让孩子随身带个小本子,或者在手机里建一个备忘录。 看到、听到、想到任何有意思的事情,就记下来。不用写长篇大论,几个关键词就行。比如,今天美术课上,同桌把红色和黄色混在一起,调出了一个很好看的橘色,他很高兴。那就记下:“美术课、橘色、同桌、高兴”。或者,放学路上看到一只小猫在追蝴蝶,记下:“小猫、蝴蝶、追”。
这样做的好处是,把一闪而过的念头和观察抓住。生活中的素材就像散落的珍珠,这个本子就是穿珍珠的线。等到要写作文的时候,翻一翻这个本子,就不会觉得脑袋空空了。
2. 练习“讲故事”
写作的本质就是沟通,是把你想说的讲给别人听。所以,在动笔之前,先练习用嘴巴说出来。 每天可以规定一个“讲故事时间”,让孩子讲讲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或者周末去公园看到了什么。
重点是引导他把事情说具体。比如,不要只说“今天很开心”,要追问他:“为什么开心?发生了什么具体的事让你开心?”他可能会说:“因为今天体育课跳绳,我第一次连续跳了50个没断。”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把口头表达练顺了,再转换成文字就会容易很多。 故事讲得多了,孩子自然会明白一件事要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就是最基本的文章结构。
3. 多阅读,但不要只看作文选
阅读是积累素材最直接的方式。 但是,不要只抱着《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啃。 那样的书容易让孩子形成固定的写作套路,写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
应该鼓励孩子读各种各样的书,童话、科普、历史故事、杂志报纸都可以。 读童话可以激发想象力,读科普可以学到有趣的知识,读故事可以了解人物和情节怎么安排。 读得多了,脑子里的词汇和想法就丰富了,写东西的时候,能用的“料”就多了。
二、 掌握几个简单的写作技巧
有了素材,接下来就是怎么把它们组织成一篇文章。这里有几个简单又实用的技巧,可以让文章立刻变得不一样。
1. 用“五感法”让描写更具体
很多孩子写作文,语言很干瘪。比如写公园,就是“公园里有花有草有树,很美丽。” 这样的句子读者看了毫无感觉。问题出在描写得太笼gao统。
这时候就可以用“五感法”,也就是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来写。
- 视觉:你看到了什么颜色、形状、大小的东西?“公园里的花是红色的,像一团火。”
- 听觉: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我听到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像在开演唱会。”
- 嗅觉:你闻到了什么味道?“空气里有泥土和青草的味道,很好闻。”
- 触觉:你摸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风吹在脸上,凉凉的,很舒服。”
- 味觉:虽然不一定所有场景都有味觉,但可以联想。比如写到棉花糖,就可以写“棉花糖吃起来甜甜的,像云朵一样”。
把这几种感觉写进去,文章立刻就生动了。读者好像也跟着作者一起去了那个地方,感受到了同样的东西。
2. 先把句子写通顺,再追求华丽
很多家长和老师过于强调“好词好句”,导致孩子为了用词而用词,写出来的句子反而不通顺。写作的第一步,永远是把话说明白。
可以从最简单的句子结构开始练习,也就是“谁+在哪里+做什么”。 比如:“我(谁)在公园里(在哪里)荡秋千(做什么)。”
在这个基础上,再慢慢加形容词和修饰语。比如:“星期天的下午,我(谁)在洒满阳光的公园里(在哪里)高高兴兴地荡秋千(做什么)。”
先把句子的主干搭起来,确保它能站稳,然后再去添砖加瓦。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复杂的长句,那很容易让文章的逻辑变得混乱。
3. 学会使用简单的修辞手法
修辞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小学阶段掌握两三种就足够用了。
- 比喻:就是“打比方”。想让一个东西更形象,就找个大家熟悉的东西来跟它比。比如,“天上的云像棉花糖一样。” 比喻能让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
- 拟人:就是把东西当人来写。比如,“小草从地里探出头来。” 这样写,文章会更有趣,更有生命力。
每次写作文前,可以有意识地想一想:“这篇文章里,有没有哪个地方我可以用个比喻或者拟人?” 提前规划,而不是写到一半才想起来要用。
4. 结构上试试“倒叙法”和“首尾呼应”
大部分孩子写记叙文,都习惯从头到尾平铺直叙。 这没错,但文章可能会显得平淡。可以尝试改变一下叙事顺序。
-
倒叙法:先把事情的结果或者最精彩的部分写在开头,勾起读者的好奇心,然后再回过头来从头说起。 比如写《一次难忘的运动会》,开头可以直接写:“看着胸前金灿灿的奖牌,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读者就会想:他为什么会哭?这个奖牌是怎么来的?然后你再开始讲运动会那天发生的故事。
-
首尾呼应:就是文章的结尾要和开头有联系。 比如上面那个例子,结尾可以再回到奖牌上:“现在,这枚奖牌就挂在我的书桌前,它时时刻刻提醒着我,努力就会有回报。” 这样做能让文章结构更完整,主题更突出。
三、 修改比写作更重要
写完初稿,不代表任务就结束了。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1. 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
把写好的作文大声读出来,是检查文章是否通顺最有效的办法。有些句子,默读的时候觉得没问题,一读出声,就会发现哪里别扭,哪里不连贯。
2. 检查错别字和标点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要养成自己检查的习惯。可以先检查一遍错别字,再检查一遍标点符号用得对不对。
3. 删掉不必要的词
让孩子看看自己的文章里,有没有很多“非常”、“特别”、“很”这样的词。这些词用多了,文章会显得很啰嗦,而且表达效果并不好。试着把它们删掉,或者换成更具体的描写。比如,不说“今天我非常高兴”,而是写“我今天一整天嘴角都是上扬的,走路都想蹦起来”。
总之,写作这件事,急不来。它需要持续的练习和耐心的指导。关键是要让孩子觉得写作文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而不是一个负担。从观察生活开始,用简单的方法把话说清楚,再慢慢学着把话说得更漂亮,这条路就能走得更稳、更远。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