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考研初试,通常是两天。 全国统一的安排是在12月下旬的一个周末。 比如2025年的研究生考试,初试时间就是2024年12月21日到22日。 但是,确实有考三天的特殊情况。第三天是为那些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的特殊专业准备的,比如某些建筑设计或者艺术类的考生,他们的专业课可能需要画图,一画就是6个小时。 对绝大多数考临床、口腔或者基础医学的同学来说,你只需要关心前两天的安排。
我们来把这两天的安排掰开揉碎了讲清楚。
第一天:公共课的硬仗
考研的第一天,是所有考生的统一安排,考的是两门公共课:思想政治理论和外国语。
上午8:30到11:30,这三个小时是雷打不动的政治考试。 这门课,不管你考什么专业,都得考。医学的同学也不例外。很多人觉得政治是考前背一背就行,但实际上这几年的题目越来越灵活,光靠死记硬背拿不了高分。它考的是你的分析能力,怎么用理论去解释社会现象。这三个小时,题量不小,特别是分析题,很考验你的逻辑和文字组织能力。我当年考的时候,写到最后手腕都是酸的。所以,平时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掐着时间,养成快速思考和书写的好习惯。
下午2:00到5:00,又是扎扎实实的三个小时,考的是外国语。 绝大部分医学考生考的都是英语(一)。医学英语的难度在于专业词汇多,而且阅读理解的文章经常是涉及生物、医学前沿研究的科普文章或者期刊论文的节选。这就要求你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还要对医学领域的常见词汇和表达方式非常熟悉。我有个朋友,英语底子不错,六级也考了很高分,但就是轻视了医学英语的专业性,结果在阅读上花了很多时间,导致最后作文写得很仓促。所以,专门针对医学考研英语的训练很有必要。这三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分配很重要,一般来说,阅读理解和作文是拿分的重头戏,要保证这两个部分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
第一天考完,很多人会感觉身体被掏空。上午是逻辑思辨,下午是语言切换,对大脑的消耗很大。考完英语走出考场,天都快黑了。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去和别人对答案,而是赶紧吃饭,然后放松一下,准备第二天的专业课。对答案是考研大忌,非常影响心态。你觉得你做对的,可能错了;你觉得你做错的,可能对了。在所有考试结束前,任何不确定信息都只会增加你的焦虑。
第二天:决定成败的专业课
如果说第一天是所有考生的“无差别格斗”,那第二天就是真正拉开差距的“专业格斗”。
上午8:30到11:30,考的是业务课一。 对于大部分考西医综合的同学来说,这三个小时就是决定你命运的时刻。西医综合,全称是“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一张卷子300分,内容涵盖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 这五个学科,每一门拿出来都够你喝一壶的,现在要把它们压缩在三个小时内考完。
这门考试的特点是“广”和“细”。知识点覆盖面非常广,从最基础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到临床上的具体疾病诊断和治疗,都可能考到。而且,题目考得非常细。比如,某个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首选的检查方法、最有效的治疗药物,这些都要求你记得分毫不差。我记得当年复习的时候,光是内外科学那两本厚厚的教材,就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上面的重点早就画得密密麻麻。这门考试没有捷径,就是靠扎扎实实地看书、理解、记忆和做题。三个小时要完成一张信息量巨大的卷子,对你的知识储备、答题速度和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下午2:00到5:00,考的是业务课二。 很多同学可能在这里会有疑问,西医综合不是已经考完了吗?下午还考什么?这里就要分情况讨论了。
首先,对于只考政治、英语和西医综合这三门的学硕或专硕考生来说,你们的考试在第二天上午就已经结束了。下午是属于那些需要考第四门科目的考生的。
其次,哪些考生需要考第四门?这主要取决于你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有些学校的某些专业,特别是基础医学或者药学等,除了公共课和一门专业基础课(比如生物综合或化学综合)外,还会要求考一门更能体现专业方向的业务课二,这门课通常是招生单位自主命题。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不考300分的西医综合,而是考两门150分的专业课。比如,一些基础医学的专业,上午考一门150分的《生理学与生物化学》,下午再考一门150分的《病理学与免疫学》。这种模式下,你就需要考满两天。
所以,你到底是考一天半还是两天,取决于你的准考证上的考试科目安排。一定要在考试前看清楚自己的准考证,明确自己总共要考几门,每门的时间安排是怎样的。不要想当然地以为所有人都一样。
自主命题和全国统考
这里要插一句,关于专业课,有“全国统考”和“高校自主命题”两种形式。 “西医综合”就是典型的全国统考科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它的好处是公平,而且复习范围和参考书比较明确,市面上的复习资料也多。
但很多顶尖的医学院校,比如北大、上交、复旦、协和等,它们的临床专业课是自主命题的。也就是说,它们不用全国统一的那张西医综合卷子,而是自己学校的老师出题。自主命题的考试,内容上可能更深,更偏向临床,甚至会结合一些科研热点。复习起来难度更大,因为没有统一的大纲和那么多现成的资料,你必须去研究这个学校往年的出题风格,甚至要去了解出题老师的研究方向。虽然考试时间也是三小时,但难度和统考完全不是一个级别。选择报考这些学校,就意味着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准备专业课。
考完初试就结束了吗?
当你考完最后一门走出考场,持续两天的战斗终于结束了。但这只是医学考研的第一步,叫做“初试”。初试成绩决定了你有没有资格进入下一轮,也就是“复试”。
复试通常在第二年的3月到4月进行。 它才是对一个医学生综合能力的真正考验。复试的时间和形式每个学校都不一样,但通常也需要一到两天。内容一般包括:
- 专业课笔试:可能会更深入地考查你报考的特定科室的知识,比如你报心内科,就可能专门考心内科的知识。
- 英语面试:测试你的英语听说能力,可能会让你读一段医学文献并翻译,或者用英语回答专业问题。
- 专业面试:这是复试的核心。由多位导师组成面试小组,对你进行提问。问题范围很广,从基础知识到临床病例分析,再到你对科研的看法和未来的规划。这是导师全面了解你的过程。
- 技能操作:作为医学生,动手能力很重要。有些学校会安排技能考试,比如体格检查、缝合、穿刺等基本临床操作。
所以,把初试和复试加起来看,整个医学考研的考试过程,至少需要“两天(初试) + 一到两天(复试)”。初试是敲门砖,决定了你能否进门;复试是终极考验,决定了你最终会不会被录取。这两场战役,一场都不能松懈。

七点爱学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