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应力应变弹性模量关系公式

搞懂一个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掰开揉碎了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应力、应变和弹性模量这三个家伙。听起来可能有点吓人,像物理课本里的东西,但其实没那么复杂。它们仨是描述一个材料有多“硬”,多“有弹性”的三个关键指标。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力”。你推一堵墙,墙没动,但你的手掌和墙之间有力的作用。这个力是外在的。而材料科学里说的“应力”,是物体内部的力。 想象一下,你拉一根橡皮筋,橡皮筋被拉长了。这时候,橡皮筋内部的每一个小部分,都在抵抗着你的拉力,想回到原来的状态。这种来自物体内部的、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力,就是应力(Stress,通常用希腊字母σ表示)。

它的公式很简单:σ = F / A。

F 就是你施加的力。

A 是承受这个力的截面面积。

举个例子,一根钢丝能吊起很重的东西。你把重物挂在钢丝上,这个重力就是F。钢丝本身的粗细,也就是它的横截面积,就是A。用重力除以这个面积,得到的就是钢丝此刻内部承受的应力。单位通常是帕斯卡(Pa)或者兆帕(MPa)。 1兆帕差不多相当于10公斤的力作用在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

接着说“应变”(Strain,通常用ε表示)。应变描述的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形状改变的程度。 还是拿那根橡皮筋说事,你一拉,它变长了。这个“变长了多少”就是变形。但光说变长了1厘米没太大意义,一根10厘米的橡皮筋拉长1厘米,和一根1米的橡皮筋拉长1厘米,程度完全不同。

所以,应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表示的是形变大小与原始尺寸的比值。

它的公式是:ε = ΔL / L₀。

ΔL 是长度的变化量(拉伸后的长度减去原始长度)。

L₀ 是物体的原始长度。

因为是长度除以长度,所以应变本身没有单位,是个纯粹的比值,或者说是一个百分比。 比如,一根10厘米的杆子被拉长到10.1厘米,它的应变就是(10.1-10)/10 = 0.01。

好了,现在我们有了“应力”(内部的反抗力)和“应变”(形状的改变程度),那弹性模量(Elastic Modulus,也叫杨氏模量,Young’s Modulus,通常用E表示)又是干嘛的?

弹性模量就是连接应力和应变的桥梁。它衡量的是一个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说白了,就是这个材料有多“刚硬”。 弹性模量越大,材料就越硬,越不容易变形。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一个非常经典的定律来描述,那就是胡克定律(Hooke’s Law)。 这个定律说,在材料的弹性范围内,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它们的公式关系是:E = σ / ε。

也就是说,弹性模量 = 应力 / 应变。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对于一个特定的材料,要想让它产生一定的应变(形变),需要施加多大的应力。弹性模量E是一个固定的值(对于特定材料而言),它就像是这个材料的“脾气”。

我们来实际感受一下不同材料的“脾气”有多不一样。

钢铁:弹性模量大约是200 GPa(吉帕斯卡)。 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值,意味着你需要施加巨大的力才能让钢材发生一点点肉眼可见的变形。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用钢材来盖大楼、造桥梁。

铝合金:弹性模量大约是70 GPa。 比钢要“软”不少,所以在同样的力下,铝的变形会更明显。飞机很多部件用铝合金,就是因为它在足够坚固的同时还很轻。

橡胶:弹性模量非常小,可能只有0.01到0.1 GPa。 所以你轻轻一拉,它就能伸长很多。

这个关系在工程设计里至关重要。 比如一个工程师要设计一座桥,他必须计算桥梁在各种车辆通过时,桥梁结构中的钢材会承受多大的应力,以及会产生多大的应变(变形)。如果变形太大了,桥就不安全了。通过这个公式,他就能精确地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尺寸,确保桥梁既安全又经济。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材料的整个受力过程,科学家们会做一个叫“拉伸试验”的东西,然后画出一张“应力-应变曲线”图。 这张图基本上就是一个材料的“简历”,把它的力学性能表现得明明白白。

想象一下,我们把一根金属棒放在一个机器上,然后慢慢地把它往两头拉,直到拉断。我们记录下整个过程中,拉力(可以换算成应力)和杆子伸长量(可以换算成应变)的变化,画出来的就是这张图。

这张曲线图通常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1. 弹性阶段(Elastic Region):一开始,应力和应变是成正比的,就是一条直线。 在这个阶段,你把力去掉,材料会完全恢复原状,就像橡皮筋一样。 这条直线的斜率,就是这个材料的弹性模量E。 斜率越陡,说明弹性模量越大,材料越硬。

  1. 屈服点(Yield Point):当力大到一定程度,曲线就不再是直线了,开始弯曲。 材料开始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屈服点就是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分界点。 超过这个点,即使你把力去掉,材料也没法完全恢复了,会留下永久的变形。 这就像你把一根铁丝掰弯,它不会自己弹回去。

  2. 强化阶段(Strain Hardening):过了屈服点之后,你会发现,需要用更大的力才能让它继续变形。这个过程叫应变硬化或加工硬化。 你平时掰铁丝的时候可能会有感觉,掰过一次的地方再掰就觉得更费劲了,就是这个道理。

  3. 颈缩与断裂(Necking and Fracture):当应力达到一个峰值(这个点叫极限抗拉强度)后,材料的某个脆弱区域会开始急剧变细,这个现象叫“颈缩”。 之后,所有的变形都集中在这个细小的区域,最终“啪”的一声,材料就断了。

这张曲线图提供了非常多的信息。一个又陡又长的弹性阶段意味着材料很“刚”;一个很长的塑性变形区意味着材料的“延展性”很好,不容易突然断裂,比如钢和铝。 相反,像陶瓷、玻璃这类材料,它们的应力-应变曲线几乎没有屈服和塑性变形阶段,弹性阶段走完,直接就断了,我们称之为“脆性材料”。

所以,应力、应变和弹性模量的关系,本质上就是胡克定律在材料科学中的具体体现。 应力是材料内部对外界作用的抵抗,应变是它在这种抵抗下发生的形状改变,而弹性模量则是定义这种抵抗能力大小(也就是材料刚度)的固有属性。 这个简单的线性关系 σ = Eε,是现代工程和材料科学的基石之一,它让我们能够量化地理解和预测材料在受力下的行为,从而造出安全可靠的各种东西。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应力应变弹性模量关系公式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