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国考《行测》知识点:判断推理,善用排除法速解分析推理题

国考《行测》里,判断推理部分绝对是重头戏,而里面的分析推理题,很多人一看到就头大。题目里一堆人,一堆条件,什么“A不是医生”“B和C的职业不同”“如果D是老师,那么E就不是护士”,看得人眼花缭乱。别慌,今天就聊聊怎么用排除法来搞定这类题。这招儿用好了,能帮你省下不少时间,而且准确率还高。

咱们先得明白分析推理题是个什么东西。说白了,它就是给你一堆看似杂乱的条件,让你根据这些条件,把人、物、事给一一对应上。比如,几个人对应几种职业,几个人对应几个来自的城市,等等。这种题的特点就是信息零碎,需要你把这些碎片拼起来。

常规解法,比如列表格、画图,当然也行。但是,很多时候,特别是条件给得比较绕的时候,列表格你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这时候,排除法的优势就出来了。

什么是排除法?

排除法,顾名-思义,就是一步步排除掉那些肯定错误的选项,剩下的那个自然就是正确答案。这个方法的核心思路是“反向思考”,不是直接去找谁是谁,而是先确定谁“不是”谁。

什么时候用排除法最爽?

  1. 选项信息充分时:当题目的四个选项把所有可能性都列得清清楚楚时,就是排除法的主场。你可以把每个选项代入到题目给的条件里去验证,看它是不是跟某个条件冲突。一旦发现冲突,这个选项立马就可以排掉。

  2. 条件有否定性描述时:题目里出现很多“A不是B”、“C和D不同”这类话,用排除法就特别顺手。这些否定条件就是你排除错误选项的直接武器。

  3. 信息真假不定时:有些题目会说“以上四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或者“只有两句是假的”。这种时候,正面强攻很难,但用排除法就很简单。你可以假设某个选项是真的,然后看看根据这个假设,会不会跟题目说的“只有一句真话”这个大前提矛盾。如果矛盾,那你的假设就不成立,这个选项就错了。

怎么用排除法?具体步骤走一波

咱们拿个例子来说话,这样更直观。

例题:甲、乙、丙、丁四个人,他们的职业分别是医生、教师、律师和程序员。已知:

(1)甲的职业不是医生。

(2)乙不是律师,也不是程序员。

(3)如果丙是教师,那么丁就不是律师。

(4.)丙的年龄比律师大。

问:谁是律师?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第一步:找最“死”的条件,也就是最确定的信息。

你看条件(2),“乙不是律师,也不是程序员”。这个信息非常确定。再结合四个人的职业是医生、教师、律师、程序员这四种,那乙还能是什么?他只能是医生或者教师。虽然还不能完全定下来,但范围已经缩小了一半。

第二步:开始排除。

我们来看选项。

  • 验证选项A(甲是律师)

    • 如果甲是律师,条件(1)“甲的职业不是医生”,不矛盾。
    • 条件(2)“乙不是律师,也不是程序员”,也不矛盾。乙可以是医生或教师。
    • 条件(4)“丙的年龄比律师大”,那就是“丙的年龄比甲大”,这只是个年龄关系,跟职业不冲突。
    • 条件(3)“如果丙是教师,那么丁就不是律师”。现在我们假设甲是律师了,那丁肯定就不是律师。这个条件是个“如果…那么…”的假言命题,只有在前件为真、后件为假的时候,整个命题才为假。现在后件“丁不是律师”是真的,所以无论丙是不是教师,这个条件都成立,不矛盾。

    这么一看,好像A没什么问题。别急,很多时候分析推理需要把信息串起来看。

    我们重新梳理一下:如果甲是律师,那么剩下的职业是医生、教师、程序员。乙不是程序员,所以乙是医生或教师。丙和丁的职业就是剩下的那两个。

    这时候,信息好像断了,推不下去了。这说明直接从正面推导可能比较绕。

我们换个思路,还是用排除法,但是是“元素排除法”。

这个方法是把每个“人”和每个“职业”进行匹配,把不可能的组合划掉。

我们画个简单的表:

医生 教师 律师 程序员
  • 根据条件(1)“甲的职业不是医生”,在“甲-医生”格子里打个叉。
  • 根据条件(2)“乙不是律师,也不是程序员”,在“乙-律师”和“乙-程序员”格子里打叉。
  • 现在看乙,他的职业只可能是医生或教师。

这时候,关键的一步来了。分析推理题的条件要结合起来用,特别是那些看起来有点孤立的条件。

  • 我们看条件(4)“丙的年龄比律师大”。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隐藏信息:丙肯定不是律师。因为他自己不能比自己年龄大。所以,在“丙-律师”格子里打个叉。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律师”这一列。乙不是律师,丙不是律师。那么律师只可能是甲或者丁。

  • 最后来看最复杂的条件(3)“如果丙是教师,那么丁就不是律师”。
    • 这是一个突破口。我们来用假设法,这也是排除法的一种延伸。
    • 假设丁是律师。如果丁是律师,那么“丁就不是律师”这句话就是假的。一个假言命题,要想成立,后件为假时,前件必须也为假。也就是说,“丙是教师”必须是假的。所以,如果丁是律师,那么丙就不是教师
    • 好,我们继续推。如果丁是律师,丙不是教师。我们前面已经知道丙不是律师了,现在又知道他不是教师。那么丙的职业只剩下医生或者程序员了。
    • 再来看乙。乙是医生或者教师。
    • 再来看甲。甲不是医生。
    • 现在我们把所有信息整合一下:
      • 丁是律师(我们的假设)。
      • 甲不是医生。
      • 乙是医生或教师。
      • 丙不是教师,不是律师。
    • 你看,如果丁是律师,那么职业就剩下医生、教师、程序员了。甲、乙、丙三个人分这三个职业。
      • 丙不是教师,所以丙是医生或程序员。
      • 乙是医生或教师。
      • 甲不是医生。
      • 这时,我们发现,“教师”这个职业,只有乙可能是。如果乙是教师,那么医生就只能是丙(因为甲不是医生)。剩下的程序员自然就是甲。
      • 我们来检查一下这个分配:丁-律师,乙-教师,丙-医生,甲-程序员。
      • 把这个结果代回所有条件里验证一下:
        • (1)甲(程序员)不是医生。成立。
        • (2)乙(教师)不是律师,也不是程序员。成立。
        • (3)如果丙(医生)是教师,那么丁(律师)就不是律师。这是一个“如果P,那么Q”的句子,因为P(丙是教师)是假的,所以整个句子无论如何都成立。成立。
        • (4)丙(医生)的年龄比律师(丁)大。成立。
    • 完美!所有条件都满足了。这说明我们最初的假设“丁是律师”是完全正确的。

所以,这道题的答案就是D。

你看,刚才我们一开始直接代入选项A,感觉好像也行,但其实是信息没串联起来。而通过“元素排除法”结合“假设法”,一步步把不可能的选项划掉,逻辑链条就非常清晰了。

实战中的小技巧

  1. 先看简单、确定的条件。像“A是B”或者“A不是B”这种,是最直接的排除依据,优先用。
  2. 善于发现隐藏信息。比如“A比B年龄大”,就说明A和B不是同一个人。“A和B的职业不同”,也是一个重要的排除条件。“C的年龄比律师大”,说明C自己不是律师。
  3. 对于假言命题(如果…那么…)要特别敏感。这种条件是解题的突破口。可以利用它的逆否命题(比如“如果A那么B”等价于“如果非B那么非A”),或者像刚才例子里那样,通过假设来验证。
  4. 别怕麻烦,动手画个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草稿纸上画一个简单的表格,把确定的信息和排除的信息都标记出来,能让你的思路清晰很多,避免在脑子里想乱了。

总而言之,分析推理题考的不是你有多聪明,而是你有多细心、多有条理。排除法就是一个帮你建立条理的强大工具。它能让你在看似混乱的信息中,找到一条清晰的解题路径,把复杂的题目分解成一步步简单的判断。下次再遇到这种题,别先想着怎么把它完全想通,试试先从“它不可能是哪个”开始,或许就能柳暗花明。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国考《行测》知识点:判断推理,善用排除法速解分析推理题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